西南概况
天生西南:
中国西南,涵盖川、滇 、渝、黔、桂、藏。
面积270万平方公里,呈阶梯状分布,自“世界屋脊”到北部湾。
举世无双的存在生成了:
万山之冠: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岗仁波齐、贡嘎山……
众水之源: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恒河……
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矿物、植物、动物……
多采的文化适应: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现代文明……
四十亿年造化,集自然之精粹,资源、生命、物种、基因……
数百年演进,成人文之大观,生产、生活、教育、心理……
西南,从远古走末,正迈向新的世纪。
文化西南:
迈入新世纪,西南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首要课题便是:如何在经济、科技上赶上并融入世界发展的主流之际,保有并发展其自然与人文特色?回答问题的前提是:认识西南,在深入考察中认识。
走下去,师承学统:
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卢作孚在平民中奠定了其事业根基;刘兆吉在湘、黔、滇的数千里迁徙中,广采民谣,出《西南采风录》;邓子琴自50年代初期便组织大规模的西南民族地区考察,成《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
走下去,备尝艰苦:
上至“世界屋脊之屋脊”——阿里,下到“黎明之城”——允景洪;
爬雪山、涉激流、过溜索、高原徒步、山野驰骋……
天生西南之重庆
(1)自然地理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2004年平均气温18.4°C,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的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的立体画廊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放歌三峡,留韵千秋。神奇的自然地理还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宝库之称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资源富集之地,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以及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2)民族人口
2013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2970.00万人,比2012年增加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4.37万人,非农业人口1344.05万人。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14个民族乡。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是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1769259人,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 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3)物产资源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仅号称"川东小峨嵋"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和207种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珍稀动物23种。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黔江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榨菜誉满全国,是著名的"榨菜之乡"。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
西南铝业集团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天生西南之四川
(1)自然环境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源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大致可分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为邛崃山、岷山、大巴山等山地和贵州山地环绕,重峦叠嶂。盆地中部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亚热带植物。西部为川西高原,海拔3000~5000米,山高谷深,高山峡谷间大江如带。山河呈南北走向,有沙鲁里山、大雪山、峨眉山等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气候高寒,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针叶林和草地为主。
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
一、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使四川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在全国389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四川分布有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32种、三级39种,分别占全国各级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37.5%、20%和18%。
全省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在全国最为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森林面积1234.24万公顷,森林蓄积居全国第二,活立木蓄积15.82亿立方米,仅次于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27.94%。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1246种脊椎动物,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46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0种、占全国的30.9%,二级保护动物112种、占全国的47.1%,“国宝”大熊猫的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四川省雉类资源极为丰富,达20种,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为珍稀濒危雉类。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2)人口分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省常住户籍人口为80418200人。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男女比(以女性为100)为103.14;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少数民族人口4907951人,约占6.10%。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其次按人口数依次为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
据201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80.1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人口55.8万人,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3.0‰。年末常住人口81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40万人,乡村人口4467万人,城镇化率44.9%,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3) 民族构成与分布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
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
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至今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
天生西南之云南
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以地处云岭以南得省名;又因东部在战国时为滇国辖地,而简称滇。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1°08´ ~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西相距885公里,南北相距9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与四川省和重庆市为邻,西北紧靠西藏那自治区。面积39.4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1%。云南是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地形
省内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1500米,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4%,山间盆地零星散布其中。地势西北高东南部低,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高山深谷相间,省内最高峰为梅里雪山的卡里博峰(6740米)。东南部为低山和丘陵。怒山、高黎贡山、玉龙雪山、云岭山、乌蒙山等为本省主要山脉。
(2)水文
省内600多条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全省有40多个天然湖泊,较为著名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
(3)气候
本省地处亚热带、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气候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滇东高原气候温和,素有“四季如春”的 美誉,省会昆明也被称为“春城”。省内多数地区年均气温13~20℃,年温差一般为10~15 ℃;一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10~12℃,七月平均为18~24℃,无霜期长达11个月;省内多数地区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全年降水量 1000~1500毫米,降水期集中在5~10月。
2、资源情况
(1)水资源
云南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其中重要河流180多条,分属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红河、珠江六大水系,有大小湖泊40多个,水面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全省地表和地下年总产水量222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量6994立方米。云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10364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078亿千瓦时。目前可开发的装机容量7116万千瓦,年发电量3944亿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20.5%。云南省85%左右集中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干流上,可开发的大于2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35座,总装机容量6707万千瓦,占全部可开发装机容量的88%。
(2) 土地资源
云南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山地约占94%,平坝占6%。平坝地区面积240万公顷,是云南土地资源的精华;半山区面积为19.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种植业、养殖业和经济林木的主要分布地区;山区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林业、畜牧业资源丰富;高寒山区面积共7.12万平方公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场资源。
(3) 生物资源
云南省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
(4) 森林资源
云南森林面积95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4.2%,灌木林地55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森林覆盖率为24%。1995年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9.88亿立方米。云南森林资源特点:1)树种多,类型多,植被类型约有4000多种;2)材用树种多,乔木树种有87科2700种以上,还有许多被国家列为一、二类保护树种的珍稀树种;3)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有木本粮油林、特种经济林、木本果树林及其他经济林木等,经济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 4%左右;4)伴生山林资源及特产丰富。
(5) 野生植物资源
云南药用植物共有4758种(1989年全省中药 资源普查结果),是全国药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省份,其中常用草药近1300种,目前已列入收购和生产的植物药有360多种;野生油料植物近200种;野生花卉植物2100种以上。还有鞣料植物、纤维植物、 淀粉植物、树脂树胶植物等多种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云南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和野生经济动物资源,野生脊椎动物种类1671种,居全国首位。被列为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的珍稀动物,占全国保护动物种类的41.6%,云南还保存有一些古老的原始动物种类,是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
(6) 矿产资源
云南已发现各类矿产 14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25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54种矿产储量居前十位。云南矿产资源共有9大类: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及彩石矿产等。云南矿产具有种类多、品种全、分布相对集中、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储量比重大、富矿优质矿储量所占比重较大、共生伴生组份多等特点。
(7)能源资源
云南能源资源除水能资源外,主要还有煤炭、地热、太阳能等。煤炭资源。云南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39亿吨,预计远景储量在700亿吨以上。其中无烟煤43.02亿 吨,为总储量的18%,烟煤 38.24亿吨,占16%,褐煤 157.26亿吨,为总储量的65.8%。
(8)地热资源
云南已查明的地热天然露头点654处,热泉总流量7587升/秒,低温热水占 43.7%,中温热水占 35.4%, 中高温以上热水占20.3%,全省天然热流量126364.7大卡/秒,折合标准煤118.8万吨/年。现已探明地热田4个,获地热流体储量23634.2立方米/日,热能储量为44.8兆瓦。
(9)太阳能资源
云南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小时,每天从太阳获得的热量平均为1300×1012千卡,每年可获得太阳能4745×1014千卡。
(10)旅游资源
云南旅游资源由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名胜古迹及民族风情等组成。
(11) 自然景观
云南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丰富多采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热带雨林、现代冰川、原始森林、高原峡谷、江河湖泊等。如:昆明的石林、腾冲的火山群、大理的洱海、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12) 人文资源
自然景观与历史、宗教遗迹、民族文化风情交融荟萃,构成了云南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如丽江旅游区、大理旅游区、西双版纳旅游区等。名胜古迹。著名的名胜古迹有昆明的龙门、大理三塔、楚雄的元谋新石器遗址、元谋人化石、禄丰痕人化石、恐龙化石等。
2、人口与民族分布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总人口为4596.6万人 。2011年,全省总人口为4631.0万人,与2010年相比,全省净增人口29.4万人。2013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4698万。
民族构成
民族 |
人口 |
聚居地 |
所属语系 |
彝族 |
471万 |
云南东部和中部各州市,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白族 |
151万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哈尼族 |
142万 |
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傣族 |
114万 |
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侗台语族 |
壮族 |
114万 |
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侗台语族 |
苗族 |
104万 |
东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昭通市等地的山顶地带 |
苗瑶语族 |
回族 |
64万 |
遍布云南 |
|
僳僳族 |
61万 |
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 |
藏缅语族 |
拉祜族 |
45万 |
思茅、临沧 |
藏缅语族 |
佤族 |
38万 |
临沧、西盟佤族自治县 |
南亚语系 |
纳西族 |
30万 |
西北部的丽江市以及迪庆 |
藏缅语族 |
瑶族 |
19万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 |
苗瑶语族 |
景颇族 |
13万 |
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藏族 |
13万 |
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布朗族 |
9万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南亚语系 |
布依族 |
5.5万 |
罗平县鲁布革乡、长底乡;富源县古敢乡;河口县桥头乡 |
侗台语族 |
阿昌族 |
3.4万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藏缅语族 |
普米族 |
3.2万 |
西北部丽江、怒江 |
藏缅语族 |
蒙古族 |
2.8万 |
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 |
|
怒族 |
2.8万 |
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3县的怒江大峡谷 |
侗台语族 |
2.1万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
德昂族 |
1.8万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和临沧市镇康县军弄 |
南亚语系 |
水族 |
1.3万 |
富源县 |
侗台语族 |
满族 |
1.2万 |
玉溪通海县 |
|
独龙族 |
5884 |
西北角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流域 |
藏缅语族 |
天生西南之贵州
1、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气候舒适宜人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植被丰厚多样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河流数量众多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2、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 “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86.78亿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磷矿储量26.8矿石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资源储量23.33万金千克,居全国第十位,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
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GFDA3、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迷人的天然的“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3、人口与民族
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7951451人,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人,占48.3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9;0-14岁人口为8764581人,占25.22%;15-64岁人口为23004671人,占66.2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占8.57%;汉族人口为22198485人,占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36.11%;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387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3019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35071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68065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为11747780人,占33.8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998688人,占66.19%。
2013年末常住人口350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22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132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7万人;乡村人口2177.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8.15万人。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为37.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822.50万人,女性人口1679.7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05‰,人口死亡率为7.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天生西南之广西
1.自然地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东南与广东省省界线长约931公里,东北与湖南省省界长约970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省界长约1177公里,西面与云南省省界长约632公里。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线长约637公里。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47%。东西最大跨距约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634公里。
2.人口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面积与人口数据(截止2007年12月31日)
区划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常住人口(人) |
户籍人口(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237,558.10 |
47,680,000 |
50,613,316 |
南宁市 |
22,111.98 |
6,824,800 |
6,835,117 |
柳州市 |
18,667.44 |
3,658,000 |
3,624,955 |
桂林市 |
27,622.89 |
4,862,100 |
5,046,171 |
梧州市 |
12,554.94 |
3,041,800 |
3,101,474 |
北海市 |
4,016.07 |
1,551,200 |
1,563,189 |
防城港市 |
6,181.19 |
829,100 |
833,164 |
钦州市 |
10,820.85 |
3,199,900 |
3,559,870 |
贵港市 |
10,605.44 |
4,225,500 |
4,915,879 |
玉林市 |
12,838.00 |
5,598,500 |
6,250,106 |
百色市 |
36,203.85 |
3,598,700 |
3,858,959 |
贺州市 |
11,771.54 |
2,080,800 |
2,184,104 |
河池市 |
33,508.00 |
3,783,800 |
3,969,865 |
来宾市 |
13,411.06 |
2,271,900 |
2,501,517 |
崇左市 |
17,345.47 |
2,153,800 |
2,368,946 |
民族分布情况
广西境内民族组成 |
人口 |
比例 |
主要集聚区 |
汉族 |
2702万 |
62% |
南部沿海及东部地区 |
壮族 |
1520万 |
34% |
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8市 |
瑶族 |
147万 |
|
柳州、桂林、贺州、百色、河池、来宾6市,设有恭城、金秀、富川、巴马、都安、大化6个自治县 |
苗族 |
46万 |
|
融水苗族自治县、隆林、三江、资源、西林、龙胜、南丹等县(自治县) |
侗族 |
30万 |
|
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自治县、融水自治县 |
仫佬族 |
17万 |
|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宜州、柳城等县(自治县、市) |
毛南族 |
7.4万 |
|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
回族 |
3.3万 |
|
桂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等县 |
布依族 |
2.1万 |
|
|
京族 |
2万 |
|
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 |
水族 |
1.5万 |
|
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兴安、河池市金城江区等县(自治县、市、区) |
彝族 |
9712 |
|
隆林、那坡和西林县(自治县) |
仡佬族 |
|
|
隆林各族自治县 |
满族 |
9576 |
|
融水自治县、宜州市、环江县、南丹县 |
3.物产资源
(1) 矿产资源
截至2001年底,广西已发现矿种145种(含亚矿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7种,约占全国已探明资源储量矿种(212种)的45.75%,其中探明的钇、铼、芒硝、凝灰熔岩、麦饭石储量尚未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已发现但尚无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48种。目前,探明资源储量矿产地1326处,保有资源储量矿产地1286处。广西矿产资源较丰富,在众多的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产是广西矿产资源的一大优势。其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分布广,探明资源储量达46种,有25种储量名列全国前6位。资源遍及广西所有县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布组合状况好,具有开发和利用优势。尤其是丰富的水电资源,对发展高能耗的桂西铝土矿和桂西北锡多金属等有色金属冶炼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生物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中南部,南临北部湾,自北至南分布着三个植被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带、北热带季节性林带。气候温和湿润,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广西地域辽阔,海拔不同,气温和降水有差异,土壤多样。在这些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广西生物生长迅速,种类多,数量大,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
广西植被以热带和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特有树种较多,在分布上存在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差异。植被的次生性质是广西植被的主要恃征,大部分地方已不存在原生植被,次生植被主要有灌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
据广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结果,到2000年底,广西有林地面积为981.91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1.87%。其中,林分面积为747.4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6.13%;经济林面积203.6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0.74%;竹林面积30.7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3%。按培育目的划分,林分又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其中用材林面积为527.94万公顷,蓄积25820.5万立方米,分占林分总量的70.63%和70.79%;防护林面积197.93万公顷,蓄积10155.52万立方米,分占林分总量的26.48%和27.84%;薪炭林面积18.73万公顷,蓄积194.48万立方米,分占林分总量的2.51%和0.53%;特用林面积2.88万公顷,蓄积量306.76万立方米,分占林分总量的0.39%和0.84%。人工植物有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毛竹林以及经济林、果木林、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等。马尾松林是现代植被中最主要的木本植被,占森林总面积的50%以上。
广西的野生植物物种和珍稀种类,到1992年底,确认有维管束植物288科1717属8354种,仅次于云南和四川,居全国前列。在各类植物中,按用途分,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水果1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2426种;野生淀粉植物109种;野生化工原料植物210种;野生纤维植物400多种;野生芳香植物156种;栽培的果树约700种。农作物资源,水稻8600多个品种,玉米200多个品种,甘蔗210个品种。尚有数千种植物未被利用,有的甚至还未知用途。
广西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7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1种,它们主要分布在3处:以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十万大山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以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桂中地区,以花坪自然保沪区为中心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银杉被称为"活化石",是一种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世界上仅存于广西花坪林区、大瑶山林区和重庆金佛山。
广西动物种类多,共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929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3.3%。海洋及淡水的鱼类7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在这些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有150个,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44.5%。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26种,占全国的26.8%;二级保护的有124种,占全国的51.7%。此外,属广西重点保护的动物有82种,其中广西特有的动物有18种。
(3)海洋资源
广西拥有大陆岸线1,595公里,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51个,岛屿岸线531.20公里,天然优良港口资源丰富。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见表2),其中可开发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钦州港、铁山港、防城港、珍珠港、北海港等多处。沿海滩涂面积约150万亩,20米水深以浅海域约800万亩。沿海滩涂生长有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总面积5654平方公里(见表3)。涠洲岛周围浅海生长有珊瑚礁,这两类重要的热带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科研和生态价值。滨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28种,主要是石英砂矿、陶土矿、石膏矿、石灰石矿等。
广西拥有大陆岸线1,595公里,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51个,岛屿岸线531.20公里,天然优良港口资源丰富。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其中可开发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钦州港、铁山港、防城港、珍珠港、北海港等多处。沿海滩涂面积约150万亩,20米水深以浅海域约800万亩。沿海滩涂生长有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总面积5654平方公里(见表3)。涠洲岛周围浅海生长有珊瑚礁,这两类重要的热带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科研和生态价值。滨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28种,主要是石英砂矿、陶土矿、石膏矿、石灰石矿等。
天生西南之西藏
1、自然地理
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北部和东部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为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流量丰富,含沙量小,水质好。 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经珞瑜地区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崐)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米,最宽处约200米,全长为370公里。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纳木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过5000米的有17个,它们的面积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谚语,即反映了这些特点。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拉萨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摄氏度。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摄氏度 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2、民族与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0021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163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85837人,增长14.75%。年平均增长率为1.39%。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70835户,家庭户人口为283776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2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75人减少0.52人。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13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12.04万人,比2012年净增加4.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99万人,占总人口的23.71%;乡村人口238.05万人,占总人口的76.29%。人口出生率为15.77‰,死亡率为5.39‰,自然增长率为10.38‰。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1459533人,占48.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67上升为105.69。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31683人,占24.37%;15-64岁人口为2117576人,占70.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2907人,占5.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4个百分点。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