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报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田野考察多学科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18-06-07 11:31:5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018年第10期(总第280期)

  研究中心办公室编                                                                                             2018531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田野考察多学科学术沙龙   

    2018531日晚7点,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于説乎斋报告厅举办研究生田野考察多学科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的报告主题分别为易兰博士生的《民俗活动中的文化认同-印江团龙村过赶年》和吴占杰博士生的《湘西苗族巴岱信仰的变迁》。西南大学倪胜利教授、蒋立松副教授、张健副教授受邀作为点评专家与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易兰博士生详细介绍了土家族的具体分布、地理位置、人口构成以及土家族传统文化节日过赶年的具体由来。根据实地考察的大量图片,易兰博士形象地为我们描述出土家族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动画面。在其核心的祭祖仪式讲解中,少数民族特有的凝聚力、本族信仰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跃然呈现。通过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节日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这使得本族族人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逐渐增强,对外搭建起一座供于深入了解的桥梁。吴占杰博士生分别从何为巴岱、湘西苗族巴岱文化流传现状、稳定与变迁、巴岱的未来四个方面阐述了湘西苗族巴岱信仰的变迁。通过对巴岱雄和巴岱扎的细致对比,无论是所用器物、仪式、受众群体还是其从事缘由,使在场全体师生深刻感受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特殊民族文化的演变。探究其背后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历史文化洗礼。

在提问回答环节,两位博士生具体回答了民俗活动是否有助于文化认同,过赶年是否能作为文化认同的载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巴岱雄和巴岱扎之间的不同等一系列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专家点评环节,各位专家认为两位博士生研究方向的选择各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抓住最深层次、原始的历史以及文化认识与认同。要追本溯源,照片要论证观点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展示,每一种现象、符号背后都是文化元素的表现。呈现自己的调研资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要把握陈述表述的重点,经过比较后将具体结果直接展示出来。文化现象的研究要放在历史的语境当中去思考了解,使其带有厚重的文化历史感,这样田野研究才会从现实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现实。

本期学术沙龙于晚上9点圆满结束。

 

 ·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中心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简报”字样

 

 

报:教育部各司局,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各司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西南大学校领导,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社科处,科技处,研究生部

送: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教委和民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各重点研究基地,部分高校社科处、图书馆

发: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办公室                                                                            201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