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调查研究课题田野考察汇报会及 第十五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参会汇报
发布时间2015-12-13 09:37:32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2015124日下午,由孙振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调查研究”课题田野考察汇报会和第十五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参会汇报在说乎斋105教室举行。此次学术会议由靖东阁主持,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孙振东教授、访问学者卢筱梅、博士生李仲宇、韦幼青、郭连峰和硕士生韦柳伊、陶丹、虞嘉琦等共计20人。赴四川康定藏区考察队成员刘栋、吴炎和第十五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参会成员李仲宇分别进行了主题汇报。

 

主题发言

1.刘栋:康定藏区县域内文化差异现状考察报告

康定县以中部的折多山为界,在地理上分为折东和折西两个片区。由于地理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折东和折西两地在文化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乡镇现代化、商业化程度不同。折东地区现代化进程基本与内地发展较快的乡镇无异;折西地区乡镇发展的现代化、商业化程度则较低。二是服饰差异。折东地区以休闲潮流类服饰居多;折西地区大部分则身着藏装或与藏装混搭。三是语言差异。折东地区人们普遍用汉语交流,很少有人会说藏语;折西地区人们交流则多使用藏语。四是房屋建筑风格差异。折东地区的居民生活建筑多采用汉族建筑和设计风格;折西地区的房屋建筑多采用藏式风格。五是饮食差异。折东地区人们的饮食基本与汉族地区无异;折西地区的人们则多食用藏餐。六是丧葬差异。折东地区多以火葬和土葬为主;折西地区依然保持天葬的丧葬习俗。七是信仰宗教的程度差异。折东宗教色彩并不浓厚;折西地区的宗教文化色彩浓厚。八是学校文化差异。折东地区的学校文化主题品牌化、缺乏本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折西地区学校文化零散、单一、现代化建设不足、民族文化未能转化为内生力量。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教育受经济、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相对独立性,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掘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互动讨论:

问:如果非要做一个价值判断的话,请问折东和折西两个地区的生活您认为哪个更好?

答:我无法作出判断,因为折东和折西两地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有优劣。

问:请问折东和折西这两个地区有无文化上的共同点?

答:折东和折西两地的主体民族都为藏族,且都信仰葳传佛教,但信仰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2.吴炎:甘孜州康定县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考察报告

康定县作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同时也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为了解康定地区办学条件改善的基本情况,本次考察以新都桥小学、康定藏文中学、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为例来展开陈述。新都桥小学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受地震影响,旧教学楼有损毁,新教学楼正在建造中,所以学校目前在活动板房中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公寓、食堂以及运动场都存在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学校的装备条件已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师资队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际的教师人数低于教师编制应配备的人数,造成教师教学压力大。康定藏文中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等辅助用房在陆续的建设当中、体育运动场在修整当中;教学试验仪器、图书、计算机等装备均已达到标准、各功能室齐全;学校实际所拥有的教师数与配备的教师编制数相等。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用地齐全;教学试验仪器、图书、计算机等装备均已达到标准、各功能室齐全;学校实际所拥有的教师数同样也是低于配备的教师编制数,教师的教学负担较为沉重。

通过分析比较,虽然各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一定改善,硬件设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个学校逐步实现小班教学,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美术室、音乐室、计算机室的设备或仪器的使用率几乎为零,只有在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美术室、音乐室才会被使用。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均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互动讨论:

问:当地的师资短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这些地区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导致大学毕业生不愿在此就业;其次,教师待遇不高导致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不大且教师流失较为严重;最后,当地政府财政困难导致教育投入严重短缺。(访问学者卢筱梅代答)

 

3.李仲宇:第十五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参会汇报

第十五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于2015919日至2015920日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主题为“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五个分论坛主题为:“教育学传统与传统教育学,教育学变革,教育学家个人或群体研究,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实践,教育学的名与实”

此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会议主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汇报。一是“教育学传统”问题。有代表认为我国教育学的传统是“以实用逻辑为依归”,并进一步指出未来中国教育学一方面应立足“实用”的传统,顺应“实践”的转向,另一方面也需要克服重“用”轻“学”的偏差,广泛汲取他国教育学传统的资源,重视本土教育知识或理论的建构。也有论者归纳总结了教育学传统的特征,认为其具有稳定性、模式化、阶段性和借鉴性。总体来a普遍地认为应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到“本土实践生成中国教育学”的转变;二是教育学的危机问题。教育学的危机既是一种世界性、历时性危机,也是人文学科的危机,同时还指称中国教育学的危机。针对这种种危机,有代表呼吁摆正教育的地位,换一种思路思考教育学。三是教育学变革动力与条件问题。有代表认为教育学变革的动力存于教育学与相关学科、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和政策、教育学与技术、教育学研究与自我等五对关系的张力中,教育学变革的条件则有赖于研究者对危机的普遍认知和卓越变革者的出现,其界限是学科的基本立场,范围集中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最后,有关教育学学人(家)方面探讨,有代表认为教育学人(家)要从思辨走向实践,并提出了教育学人格、情怀、思维方式、社会责任等议题。

互动讨论:

问:教育学变革中,存不存在不变的东西?如果存在,它(们)是什么?

答:教育学变革的只是“内容”部分,如具体的教育目的、手段等。但是教育学的“形式”,其逻辑框架是抽象、稳定的。(孙振东教授代答)

 

 

导师点评环节:

最后孙振东教授针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点评。首先他强调思考问题一定要深入,要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去研究和把握问题,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善于使用详实可靠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对事物作出评价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防止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潭中去。接着他提醒大家在民族地区实地考察过程中不要仅仅流于表面和简单描述,就教育言教育是不可取的,要注意用心听取当地老百姓和当地学生对教育的真实看法,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时要将它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相结合起来。最后,孙振东教授指出教育实践的变化会影响到教育学“内容”的变化,但教育学的逻辑框架是抽象和稳定的,完整的教育应该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谁来培养人和怎么培养人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