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会之“教育变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走向”
发布时间2014-12-03 23:01:12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2014年11月7日下午,以探讨“教育变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走向”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在教育学部403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博士生满忠坤主持,孙振东教授点评与总结,满忠坤、王丽娟、郭丹丹、靖东阁、李仲宇、虞嘉琦作主要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硕士研究生蔡火林、玉金宇、王盼盼、代中杰、朱慧、韦柳伊、刘恋、程娟、陶丹、贾艳妮、闫翠洁、刘栋、吴炎。

主题发言

1.王丽娟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以发展为核心,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及人的发展等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取向;在教育研究中,人们更加聚焦于微观、具体的社会或教育问题,并对之采取多元的思维和研究话语,尤其是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度介入,开阔了教育研究的视野;概念范畴、体系构建以及话语表述等始终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主体意识增强;教育理论已呈现出累积性发展和转型性发展相结合的形态。

根据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特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可能趋势: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教育学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理论自觉。在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借鉴,进行教育理论的创新,建立中国教育学和中国教育理论体系。重视挖掘教育研究的核心论域,深入探究中国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提高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领域的涵盖度,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重视学科文化的发展与作用,重视学科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学科发展理念等内容的发展。建立相应的学术制度和学术规范,提高研究者的准入标准,提升研究者的基本文化素养,加强学术规范和研究能力的训练。

互动问答:

问:既然教育变革中存在主体的不同,那么你所说的教育变革是站在哪个主体的角度上?

答:教育变革的主体虽然有价值主体、决策主体、行为主体之分,但是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在实际的教育变革中并不能将他们分开。

2.虞嘉琦

教育基本理论意指对教育的整体的、基础的、抽象的认识,它是教育学中的常理,是整个学科共同体所共同认可的概括承诺。教育与人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两条主线贯穿其中。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存在着两个向度。一方面,作为变化的变革先于基本理论。而自然而然的教育变化未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基本理论便肩负起了现实批判与理论反思的双重任务。另一方面,基本理论先于作为改革的变革。此时的教育基本理论贯穿于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改革这一社会活动的始末,它既在指引改革的过程中检验自身,又在助推改革的实践中完善自我。此外,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它们必须借助于中介——人才能产生相互影响。因此,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要想实现自我确证,必须实践化、证成化、属人化。实践化体现了教育基本理论的价值维度,它内在地要求理论承担起淑世惠民的责任,积极参与到教育变革之中,以一种超越的眼光不断审视现实的教育变革。证成化表现了教育基本理论的真理维度。唯有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教育基本理论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实现理论本身的卓越与繁荣。基于人学维度的属人化则意味着其需要从情与理两个角度深化对教育中人的研究,唯此彻底的、有现实力量的理论才有可能。

互动讨论:

问:你所说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属人化是不是就是回归人,雅斯贝尔斯也说过要回归人,那这个回归具体是如何回归?

答:属人化就是要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要使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合情合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是哲学问题,有时哲学问题并不能直接用科学话语来解释。

3.李仲宇

    探寻变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走向的问题实质就是要对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问题域的拓展与转换作一前瞻性的把握。就一门学科而言,它的问题域的范围或形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者根据个人的价值偏好而选取的研究问题;其二,社会实践发展指派给某一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其三,某学科为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说是一学科之所以称之为一学科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也可以将探寻变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走向进一步理解为弄清教育变革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问题域形成的三个方面到底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依据当前的现实变革背景, 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域形成的三方面因素出现了新的情形:一是价值多元社会确立与多元教育研究主体的确认下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显现;二是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为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任务;三是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从心理情结走向内在使命。据此,可以判断出教育基本理论的未来走向为: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形态呈现、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与人文关怀诉求融合和教育学学科体系化建设蓄势待发。

互动讨论:

问:如何处理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多元问题?

答: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与人文现实关怀的统一。

4.郭丹丹

掌握教育变革中的教育基本理论的走向,就能够把握教育变革中理论与实践的大方向,判断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方向是否正确并予以及时引导。

变革不是改革,变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状态;改革是有意为之,改革带来的整体效应不见得都是合意的,但都属于变革。教育的基本理论反映对象的基本矛盾;教育理论则不见得都反映基本矛盾,它反映基本矛盾的很多下层次的矛盾。教育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教育基本理论的话题。不同时代,教育出现新变革、产生新理论便赋予这些话题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被关注的教育(基本)理论都属于教育变革视野范围内的。走向则包括对现状的归纳和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此谈两点:第一,用实证的方法来描述某时期内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的走向。可直接分析该时期内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建设走向;也可间接提取教育理论背后反映的基本理论范畴,并对这些范畴进行比较、归纳、分类,以把握教育基本理论的走向,这是一种元分析。课题立项较好地承载了这些信息。第二,对教育基本理论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变革。如探寻“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做元分析,可发现其指导思想是抽象人性论,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人相对,需要理智对待。

互动讨论:

问:非教育变革中的理论就真的不存在吗?教育中的基本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是一直不变的。

问:以往的教育研究并不是都是自上而下的,相反,历史上的教育研究大多数是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从而得出来的。

 5.满忠坤

对既有教育基本理论“实然”路向的总结提炼和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的“应然”走向,是论题提出和解答的双重任务,其有效回答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

教育中的两大基本矛盾是教育基本理论创生的逻辑架构: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文化研究”系与前述二者并列的“第三条道路”等提法有待商榷。

教育变革中教育基本理论的走向概略有三:其一,“主体下移”和“主体多元化”。从政治教育学、经济教育学到民生教育学;研究问题从宏观走向微观;越来越关注“底层声音”。其二,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意识不断凸显。从“学着说”到“接着说”,再到“自己说”和“中国气派”教育学的创生,学科立场的“自觉性”不断加强。其三,教育基本理论的“问题意识”日渐强化。呈现以“现实关怀”为特征的“问题取向”,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和政策话语。

综上,教育变革中教育基本理论走向的有效确认和积极担当,应增强教育研究的“逆向思维”意识,强化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性、批判性的理论品性和实践担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超越”、“双向共赢”,突破“有实践无理论”和“有理论无学科”的困境。

 

总 结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孙振东教授首先从总体上对各位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提醒大家在发言的时候要紧扣主题,区别口头语和书面语,发言时的表达应该通俗易懂,尤其要注意解题。然后围绕会议主题,他指出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中基本矛盾的学科,分为方法论和对象性理论,具有基本性、整体性、方向性和批判性等特征,而且作为学科的教育基本理论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对看待和认识教育变革中的实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教育变革中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基本矛盾贯穿教育发展的始终,是教育变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当今教育变革中教育研究零碎,教育科学内部壁垒森严失去了整体性,而能够从整体上、方向上进行批判的基本理论研究并没有得到强化。因而,在教育变革时代,教育基本理论的建设迫在眉睫,而这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应该承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