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4)”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国门学校”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手册(小学数学)
一、项目概述
(一)培训目标
为提高“国门学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应对特殊教学问题的能力,本次培训的目标为: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及不同认知特征的分析,使国门学校教师牢固树立文化亲和理念及以汉字学习为载体的文化认同观念;通过短期集训,使边境国门学校的老师能够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并可以把跨境多文化特征落实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在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使边境国门学校的教师可以依托校本课程的编制,融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文化于新课程改革;结合新课程标准使培训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知识体系、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数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奠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研究、评价、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解决问题的认知、实践和方法基础;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培训为国门学校的小学教师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使云南国门学校成为全国国门学校的典范。
(二)培训方式
综合考虑2014年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国门学校”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学员需求、培训期限和西南大学的培训平台、资源、环境等因素,本次培训本着“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共创共生、交流共享”的理念,强调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在专家引领下,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应用案例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设计如下:
1.主题报告及讲座:由高校知名专家主讲,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和咨询答疑等形式开展。主要用于阐释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理念和方法等与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培训主题。
2.参与式培训:以参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需求为中心,通过专家与学员充分互动,调动学员主动参与研讨,促进学员反思,提升学员认识,使培训活动成为学员进行反思和理论提升的主体性活动。
3.案例学习:集体研习典型的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原理等环节和因素,通过评课和讨论等方式,深化学员对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认识,提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研究能力。案例学习的培训方式既穿插于专家讲座的专题中,也应用于教研问题现场研究和教学设计等。
4.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以具体课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为任务,组织学员进行备课、说课交流,相互学习,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此培训方式应用于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专题。
5.观摩与实践:组织学员到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教学观摩教学名师的示范课、教学名师的相关案例示范等,引导学员分析研究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实践中予以改进。观摩与实践主要用于学科教学的同课异构与问题诊断、教学设计与实施等。
交流与研讨:学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就个人自修、教研实践、问题探讨等进行交流与研讨;以班级为单位组建QQ学习群,方便对学员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组织和跟踪指导。
(三)培训特色与创新
本次培训立足学员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技能提升,努力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有所创新:
1、高水平的培训平台与师资团队
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基本问题为研究专长。中心凭借先进的理念、雄厚的师资,与国内重点师范大学密切联系,搭建了西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先进平台,中心常年举办少数民族科研和教学骨干培训班。本次培训由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廖伯琴教授任项目负责人,聘请博士生导师、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杰远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由学界一流学者、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团队,保证了培训的高水平、高质量。
2.以民族教育研究指导边境民族地区师资培训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依托田野考察工作站,在云南文山、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及怒江等地,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在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针对云南国门学校教育存在跨境、跨文化、多民族等特点,我们认为,首先应在教育中突出文化亲和力,在熟悉彼此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其次,应推行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认同教育;第三,主张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历史、地域、文化特点,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第四,国门学校应该根据跨境的地域特点,多民族的文化特点制定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办法;第五,国门学校在推行义务教育和新课改的前提下,结合多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开发校本课程,并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融入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中。
3.培训目标的高标准
通过本次培训,教师能深入、全面理解课标与新课改,并将新的理念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融为一体,显著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我中心对长期在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在云南边境县、市建立国门学校教育示范校,带动整个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发展,从整体上使云南国门学校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性国门教育的典范。
(四)培训内容与课程安排
培训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发展知识、通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管理和教师培训)。
(五)考核评价
本次培训的考核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考勤、课程作业、学习表现、教学实践、培训反思等方面开展。根据综合评分颁发结业证书,考核结果分为三种情况:优秀、合格与不合格。其中,出勤情况主要由每个培训班的班主任负责打分;课程作业考核主要由培训导师团队的教师进行评分并划分等级;学习表现和教学实践主要由班主任根据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讨论积的极程度和发言质量等进行考核并划分等级。具体设计如下:
考核内容 |
分数 |
评分标准 |
评价方式 |
出勤情况 |
20分 |
全勤为优,得满分;缺席少于5%为良,扣5分;缺席5%—10%扣10分;缺席10%以上扣20分。 |
根据考勤打分 |
课程作业 |
30分 |
分组进行说课、评课比赛,根据参与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分,分为三个等级。 |
由导师团根据准备情况和比赛质量评分 |
学习表现 |
10分 |
根据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的表现,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积极讨论等情况评分 |
由班主任根据学习情况评分 |
教学实践 |
20分 |
根据学员上课、评课及研讨情况给分 |
由专家指导组考核评分 |
培训反思 |
20分 |
2000-3000字,从三个方面评分: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16—20分为优,10-15分为良, 6—10分为及格,5分以下为不及格。抄袭不得分且扣学习表现分 |
由专家指导组考核评分 |
总计得分 |
100分 |
二、培训团队简介及通讯方式
(一)任课教师简介
张诗亚: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西南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西南大学社科联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廖伯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首批教育部国培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国家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达武:西南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录制《李清照》节目,并被湖南卫视“晚间”栏目邀请做教学专访节目。荣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重庆市超级魅力教师称号、“重庆最受欢迎十大教授”。黄翔: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重庆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大圣:教育学博士,研究员,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在全国讲学百场有余,其讲课风格及效果深受学员好评。陈恩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副会长。么加利: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民族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罗江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民族文化数据库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等。蒋立松: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民族教育。梅英: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民族教育学,主要研究西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朱福荣:研究员,重庆市特级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北碚区教育学会会长。张健:博士后,曾在马来西亚从事华人教师培训。现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谭亲毅: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全纳教育、民族教育。李光树: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重庆市教科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委会理事长,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入选专家。陈祥彬: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重庆市小学数学教学专委会副理事长。王红梅:重庆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庆市教师教育资源库专家,重庆市教育评估资源库专家,重庆市教师资格考试考评专家。罗裕红: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数学骨干教师。吴世彬: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石言忠: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罗建华:重庆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北碚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主研多个区市级重点课题。彭卫东:小数数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主研多个区、市级规划课题。
(三)学习支持者团队
11:30——14:20 午餐、午休
14:30——17:30在説乎斋上课
17:30——20:00晚餐、活动
20:00——22:00在荟文楼机房自主学习
(三)重庆市人文地理介绍
重庆市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议,与北京、天津、上海同为四大直辖市。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
巴渝文化是重庆特色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重庆菜属于川菜系分支,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自然遗产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祝愿各位学员在这15天的培训中学有所获,生活愉快!
五、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黄蓉生、校长张卫国。
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83万平方米。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下设31个学院,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7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种专业博士学位,19种专业硕士学位、107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长江学者”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
“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是西南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西南大学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目标迈进!
六、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简介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3月,重新组建于1999年9月。经过严格的推荐和申报程序,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专家实地考察,于2004年11月26日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和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学会西南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199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校外考试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10余部,译著19部,主编著作48部。获“霍英东教育基金”最高金额和1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民族教育学等。
研究中心下设: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所、民族基础教育研究所、民族科技与教育研究所、民族心理研究所。中心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人,博导11人。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0人。海外兼职人员3人,均为教授。共培养全日制博士86人,硕士研究生510名;博士后6人,来自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的海外博士生10人。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张诗亚教授、陈时见教授、张维平教授、张庆林教授、廖伯琴教授、巴登尼玛教授、杨昌勇教授、何景熙教授等。中心立足西南,内合外联,对西南民族教育、心理及其背后之民族文化、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目前聚焦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之咨询基础。中心汇集海内外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精英,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理念,以西南民族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构建绿色教育系统,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