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西南 > 民族文化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5-07-21 21:45:51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七擒孟获,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君主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叛乱。丞相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

  但是,雷波彝人认为,这是误读造成的被动局面,正如民间流行的谚语“无读不丈夫”长期被误读为“无毒不丈夫”一样。他们认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诸葛亮“七请孟获”。

  这个观点,源自西南民族大学现任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沙马拉毅先生。

  沙马拉毅,是雷波县人,1953年10月出生于帕哈乡乌角村一个贫苦的“曲诺”家庭。现在,他还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文联副主席。由他研究设计的计算机彝文信息编码方案,使彝文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计算机的少数民族文字,被王选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受到世界公认。

  沙马拉毅先生两次以“公家人”的身份,应邀回雷波出席县上举办的大型活动。一次是2004年10月雷波中学60周年校庆,另一次是2006年11月首届“中国•雷波彝族民歌节”。
  
  在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论及如何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时,沙马拉毅说,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雷波县马湖金龟岛上为什么要塑孟获的像?而且在全国是唯一给彝族的英雄人物塑像?“孟获”,就是雷波最大的民族文化资源。

  他主张,雷波县要抓紧时间在黄琅镇上恢复性地建设一座特色鲜明、气势磅礴的“孟获城”,集彝族民俗、文化之大成,使之与省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名副其实,相得益彰,既为开发旅游事业打造平台,更为研究彝族历史提供方便。

  据查,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可《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也没有记载具体过程。而孟获后来在蜀国担任了御史中丞,是一名文官。这其中有多少历史的隐情?

  “作为一名将领,暂且不论他的军事才能如何,单以败军头目而言,他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再去组织他的部队?谁又还会相信他?捉了放,放了捉,反反复复,军中怎能儿戏?”沙马拉毅分析,“七擒七纵”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诸葛亮是真心诚意地为了后方的长期安定、团结、繁荣,他肯定会摆正自己的心态,以盟友的身份与孟获相见,地位平等地与他共商兴国大计,而不是以盛气凌人的派头去征服。不然,他何必‘攻心’?这样的行动,怎么会是‘擒’呢?显然,非‘请’莫属。” 

  沙马拉毅的推论,是从人文角度所作的探究。但是,两年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研究员黄承宗先生以历史学者的身份,撰文《蜀汉孟获史实琐谈》。文中明确指出,历史上孟获确有其人,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雷波人对三国时期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解读”,又是否逼近史实的真相呢?期待答案的读者,不妨到雷波县“三国文化”遗迹众多的黄琅、马湖地区去研究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