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张诗亚教授应邀至西北师范大学讲学
发布时间2012-05-12 18:13:4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张诗亚教授应邀至西北师范大学讲学

     201247上午9:00应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至西北师范大学逸夫图书馆作了主题为“论师”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为西北师范大学“校庆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和“师大讲堂”学术活动之一。

    张诗亚教授从东西文化的不同角度出发,对“师”的词源本意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强调了“师”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有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一个庞大且繁复的系统,它需要专人来解释和传承,“师”正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learn”这个英语词汇其本意为顺着犁沟走的活动,即学习是一种根据一定规范和规律进行的活动。遵循学习的规律,将符号从无序变成有序,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个过程正是西方对“教”最早的定位和理解。“师”是从事“教”这一行为的人,而当教师成为了专门的职业,西方的教师教育专业也就出现了。

在中国,“师”写成甲骨文为“ ”,它有两个涵义:第一个涵义《说文解字》释义为军队的编制,引申出“武力”的意思。第二个涵义则是教书的人,是与其本意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字的形状是围坐的意思。后来发展到了唐朝韩愈的“师说”,做了相应的规范,其中还讲了个“道”字,形成后来“师道”的概念。

可见,东西方文化中的“师”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基因,其中都有一定的辩证关系。

张诗亚教授又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师”的文化内涵,强调了“师”在“天、地、君、亲、师”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天地”是构成了万物生长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古汉语中的“道统”。所谓“君”是掌握了天地运行逻辑的人,是对天地万物的关系进行操作,在政权当中颁布政策、制度,形成法统。所谓“亲”是给予我们基因的人,即通常所说的血统。

而“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亦享有极高的地位。老师的责任是探究,理清事物的本质、关系及发展规律之后,将它继续传承下去。“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究学问的“中庸”之道,进而对学生讲求因材施教,最终形成“道统”,这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关键。

张诗亚教授最后指出,教师劳动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人格相互影响,这些东西是内隐的,不应用形而下的标准去衡量,而是应注重其内在的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