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占里概况
占里村,侗语名为“jien”,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西侧,距离从江县城19km,东邻托里村,南接付中村苗寨,西连四寨河,北靠谷坪村五一村,是一个典型侗族聚居村寨。目前村内共由179户,812人,几乎所有村民都姓吴。占里土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海拔380米,四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整个村寨依山傍水而建。
图1.占里村寨航拍图
当地房屋以木制干栏式建筑为主(下层关牲畜放杂物,上层住人),顶部覆以黑瓦,总体呈斜坡状排列。纵目看去,一栋栋吊脚楼错落有致,一排排禾晾沿溪沟延伸,中心的鼓楼鹤立鸡群,顶起全寨的脊梁,极其壮观。
图2.占里村寨外景
图3:占里房屋建筑
占里村生计类型为稻作农耕,主要种植多个品种的糯稻,此外还兼种棉花、芝麻等作物。农闲时间,男子上山打猎,女子则织布纺衣,生活大多自给自足。靠着村口的河流,养鸭和养鱼也是占里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几乎家家户户屋后都有一个小鱼塘。
据村民讲述,占里侗族的先民早先在广西梧州居住,后因战乱与饥荒不断迁徙,先是搬迁至距今占里寨子以北一公里左右的坟山居住,在繁衍了十几代人之后,遂举寨迁至今占里村。据传占里祖先是农历二月初一从广西梧州出发,而于农历八月初一迁居占里,所以每年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成为了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这两个节日中要进行特殊的祭祀活动,叫“对石盟誓”——鬼师要向村民宣读村规民约,并同饮血酒发誓遵守规定。古老的仪式给占里蒙上神秘的色彩,它直接联系着占里村令人惊叹的两项记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其中独特的生育制度更成为了占里的“名片”,占里村也被称作“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2016年9月1日,也是就农历八月初一,是占里村举行盟誓仪式的重要节日。此次占里考察,以记录、拍摄节日主要内容、流程为主,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田野考察方法了解节日众多的象征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探究在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民族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冲突下这样的占里节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二部分:考察的主要内容
一、节日前一天的准备
为迎接第二天“八月初一”节,在8月31日(农历七月廿九),占里人已经开始做如下一些准备。
(一) 杀牛
早晨七点左右,全寨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出动,同“兜”(即房族)或者关系好的几户聚在河边或井边杀牛分肉,用来过节食用,招待接下来几天的客人(未用于第二天祭祀)。牛的品种是黄牛,当地价格约在30元左右一斤,一部分是占里村民自己养的牛,另一部分则是向外村人购买。在分配牛肉的时候,要依据人数连同内脏在内尽量平均地分成若干等份。
图4:村民们正在分牛肉
早在杀牛之前,村民就要提前联系好其他人,商量买谁家的牛肉,买多少。倘若没有这方面准备,在当天想临时买到牛肉是不可能的。经过抽查访问,发现占里村民在过节买牛肉方面每户至少要消费1000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偏远的村寨来说,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 清理卫生
一方面以每个核心家庭为主,清理自家屋内,主要是扫除灰尘和赃物,将东西摆放整齐;另一方面则是由村政府带领村民一起接水管冲洗街道,收拾公共区域垃圾(重点是鼓楼附近)。8月31日开始,村内的一切建筑施工都会停止,鼓楼旁的广播也会提醒大家要尽快搞好卫生迎接节日。
8月28日晚上,占里村曾在鼓楼前举办了“占里传统村落文明行动大会”, 一方面介绍去邻村参观学习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为节前卫生工作做具体安排。
由于占里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占里村对村内卫生非常重视,有专门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派有专门的保洁员一名,月工资800元,还有100元燃油补助费。费用以村中人头为单位收取,每人每月1元,超出部分由村级办公经费支出。据村中公告显示,村内一年收取卫生费用总计有9744元。
(三) 其他人员安排
八月初一的仪式是整个节日的核心,村政府会在31号与寨老们商量,安排第二天仪式的分工。包括从八组里各选出一个人负责杀猪;选择主持仪式的鬼师;指派在鼓楼内负责分肉煮肉的人;安排仪式后进行侗歌表演的歌班等。
(四) 赶集
值得注意的是,8月31日在鼓楼前就出现了很多贩卖各种商品的小摊,包括儿童玩具,水果,烧烤,小动物,侗族饰品以及一些现代的生活用品(衣服、拖鞋、手表等)。这些摊贩大部分是从村外回来过节的占里本地人,借此机会做一些小生意,也有一些是邻村的。尽管这并非是节日的准备活动,但有着一定的节日象征意义,也是占里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对于占里儿童来说,节日的美好记忆与期待正是源于此——可以买到一些平时没有的“新鲜玩意儿”,吃上一些美味的零食。这个时候小小的村落里已经聚集了不少赶集的人和游客,开始显得热闹起来。
二、 节日仪式流程
仪式开始的时间:八月初一这天早上,寨老们已经通知了村民们要来参加仪式。早饭过后,寨老们就要去村中最有声望的鬼师吴仕龙(此次仪式由他主持)那里,请他算一算仪式开始的具体时间,一般都在10点到12点这个范围。
仪式地点:仪式的地点是占里鼓楼旁边的鼓楼坪,鼓楼坪是围绕着鼓楼的一块很开阔的空地,在鼓楼的门口有一个用石块砌成的祭坛,祭坛的上面是一大块青石板。这块青石板是从以前祖先居住地坟山那边移过来的。在祭祖台的石碑上刻着“每年三月定初三,卜鸡观年宁或亏。二八月一杀猪祭,一摆食品人敬吃。严忌放任何事物,从古以来永安宁”由此可见,每年占里至少要进行三次重大的祭祀仪式(三月三、二月初一、八月初一)。
图5:占里中心的鼓楼 图6:鼓楼旁的祭祖台
仪式的主要参与人员:除负责主持整个仪式的鬼师吴仕龙外,还有两位鬼师从旁辅助。包括三位鬼师在内,围在祭祖台的共有十二位代表,这是一项惯例,原因是这十二家的祖先曾为占里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听说在以前这十二家都出寨老,但是现在不一样,有的家里已经没有。而不管家中有无寨老,这十二家必定要参加祭祀活动。另外,不管是其他什么节日,还是村寨之间的走访串客,只要是和村寨集体有关的活动,这十二家都要参加,而不会以某种理由来拒绝。
祭祖台上的物品:在仪式开始前,祭祖台上已经按规矩摆好了一些物品。包括放在台面左边的枪和右边的刀(平时由两户代表专门保管,放在青石板上面,一说是象征如果有人违反仪式内容就要受到惩罚,“先过刀枪这一关”;另一种说法是单纯地用来纪念早期使用它们的祖先);画有龙、虎、观音等图像的帽子,小铃挡,两片用细细的绳子连在一起的木片以及十二个竹杯,酒壶。之后鬼师还会剪一些用来祭祀烧掉的纸条。这些器物成为了占里的文化符号,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权威和约束。
图7:祭祖台上的摆放的物品
仪式主要过程:
(一) 杀猪。
在鬼师算好的时间到了后,选好的八个人去开始准备杀猪。猪是村里某一家的,由全村人共同出资购买。四个力气较大的村民将猪抬到祭祖台上,用尖刀杀死并放血,猪血用盆子装起来摆放在青石板上。随后将猪又抬到村寨外河流旁,用准备好的稻草覆盖全身并焚烧(方便去毛),接着开膛将内脏取出,连同猪身一起再抬回鼓楼旁。在祭祖台上将猪身砍成三大块,猪头放置在青石板上(猪头朝向东方)。其他部分则拿到鼓楼里,一些村民负责将这些肉切成很小块,先放十二块生肉在石板上用于祭祀(因为十二个代表),剩下的则找来草或者钉子,将它们弄成一串一串的,好分到各家各户去。而之前取出的内脏则是放在鼓楼中心的大铁锅里煮熟。
(二) 请神。
等到祭品都准备完毕之后,十二家的代表就一起围站在大青石旁边,鬼师吴仕龙就戴上帽子,拿起法铃摇晃起来,旁边另一位鬼师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请他们的祖先神灵,包括将军吴勉(mian记音)、“祖母神”萨岁以及大大小小的神灵鬼怪。大概说了十几分钟后,大家一起提起酒杯,抿一小口酒,然后用手点一下猪肉并蘸一下猪血表示已吃了猪肉并喝了猪血。这样一连做了三遍,在做完第三遍后把手中的酒杯放下,仪式就此暂停一段落。
(三) 占卜。
等到新增的祭品——煮熟的十二份内脏被放到之前的生肉上后,仪式继续进行。鬼师吴仕龙一遍念经一遍摇铃,念完之后把木片丢在地上,看两个木片的正反。如果两个木片刚好都是正面,表示一切顺利,可以进行下一步骤。如果不行就要再念词,然后再丢木片。随后他拿起杯子,用嘴抿了一下,再倒一点酒进去,又抿一下,这样连续做三次。不过喝第一口酒之后要吃糯米饭,喝第二口酒之后要吃猪血,喝第三口酒后吃熟的内脏(通常人们都不是真吃,而是用手指蘸一下祭品,再往嘴上点一点,以作表示)。
图8:鬼师与参与仪式村民象征性地同食同饮
(四) 盟誓。
鬼师做完上述动作后,右手拿起祭祖台上的刀插在石板上,左手摇铃,先向村民讲述占里祖先充满动荡与不安的迁徙史,随后开始当众宣读村规民约,周围的年轻人要点头并应答。主要的内容是当初寨老吴公立所留下的六条寨规,涉及控制人口、社会治安、防火、封山育林、禁止赌博以及对寨老的要求。现在则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是鼓楼旁“占里村村规民约”石碑上所刻录的(详见附录1)。旧的秩序与新的法规相融合,占里在逐步适应着时代的改变。
盟誓侗歌
天说天高天会变,地说地大踩也陷;
石头硬朗不会烂,祖宗条约记心上。
战袍刀枪摆台上,猪牛当着堂面杀;
肉食共吃血共饮;巫师寨老同见证。
男女老少聚一堂,祖宗条约记心上;
喝下血酒必守信,人人必知肚更明。
先有鼓楼后有寨,先有侗寨后有家;
要像鸭脚连城块,莫像鸡爪分丫杈。
十人同行人见怕,一牛独行穿鼻拉;
客家自有客家理,侗家更有侗家规。
生崽也要按计划,夫妻只生两个好;
不守条约多生子,财产充公驱全家。
谁家不信违民约,苦果自会交给他;
最轻一家离侗寨,重者全族无居处。
喝了血酒发盟誓,只为人人管好家;
大家人人来遵守,占里繁荣世代夸!
整个过程中大家表情肃穆,极为认真。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所以说仪式也是记忆的一个过程。如果将节日仪式省略,那么节日就成了空洞的东西,跟平常的时间没有区别,仅仅成为一个时间符号。
这些结束后,早已站在十二代表身后的占里少女开始手牵手,以祭祖台为中心围成一圈,一边跳舞一边唱起侗歌。她们统一着白色侗装。村民说,以前这个步骤村里青年男女们一起参加,女孩在内圈,男孩在外圈。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仪式亦是占里的成人礼,青年男女在听完鬼师宣读村规民约后就代表已经成年,开始注意遵守社会秩序,并以歌舞的形式庆祝。但我们对这一内涵的考察存在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图9:围绕祭祖台边唱边跳的占里少女
仪式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小时左右。据村民说,这个“八月初一”节日他们的习惯是“五年一大办,去年刚刚大办过”,也就是说“逢五逢十”的时候,占里人会隆重地举办仪式,对比网上搜寻的2015年占里过节的资料(央视纪录片等),今年的仪式确实省略了一些步骤,相对简单一些。
三、节日娱乐活动
(一) 对歌
侗歌依靠歌师口口相传,占里村有四五位歌师,分男歌师,女歌师,各带男女歌班。占里儿童一般从5、6岁时,就开始和年龄相仿的同性孩子一起组建歌班,学习侗歌。在授歌时,歌师唱一句,孩子们跟着唱一句。待儿童成年以后,就可以参加对歌这一侗族最喜欢的活动。
8月31号晚上,有小黄村和集美村的歌队来占里做客。见到客人后,早已等待的占里村民要放鞭炮以示欢迎(近年受汉文化影响,因为村民说侗族是不放鞭炮的),然后进行“拦路歌”。占里村村民在路中间摆上各种障碍物如椅子等,在相互对歌时慢慢将障碍物清除。之后村民带客人到各家就餐,食物以当天宰杀的新鲜牛肉为主。
待客人酒足饭饱之后,就商量要去对歌。这次对歌时间是凌晨12点,地点在下寨的小鼓楼,而非占里中心的大鼓楼。小鼓楼建造简陋,并不起眼,一般游客并不清楚,往往以为对歌是第二天上午才在大鼓楼开始,实则节日是从零点就开始了。
对歌的内容一般为情歌,男歌队与女歌队一方唱罢另一方要赶紧接上。过去交通不便,每个村来往不是过密,因此逢农闲过节之时,对歌是村寨间联络感情,朋友间叙旧聊天的方式。对歌一般要进行到第二天6、7点,之后大家才各回各家睡觉。到中午仪式要开始前,大家才陆续醒来,开始准备过节。
图10:八月初一凌晨小鼓楼内对歌
午饭过后,大家聚到大鼓楼旁边,又开始对歌,这时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大鼓楼是和小鼓楼都聚满了人,但也部分村民在家中与客人进行对歌。节日那两三天,随时都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侗歌声,以及吹芦笙、弹牛角琴的声音。
图11:八月初一下午鼓楼旁对歌
(二) 表演晚会
如今占里的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晚饭后,大部分村民都集中在鼓楼旁观看“2016占里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节晚会”。这个表演晚会是近两年由乡政府组织起来的,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借此平台将占里文化呈现给外地游客,利于打造“占里旅游文化村”。表演者既有占里村的村民,也有从江县文工团的演员。内容上几乎全是侗歌(见节目单),从11点开始演出一直到凌晨2点结束。
图12:八月初一交流晚会
新“添加”进来的表演晚会,无疑增强了节日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从动机上来说存在着迎合外来者的心态,但最终的结果的确为这样的节日增加了很多的外在美感和文化内涵。“过节”赋予了村落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在集体欢庆中加强联系的正当理由,成为一条村落内外交流沟通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当晚参加表演晚会的占里女性都穿上了盛装,戴满了看起来沉重的银饰(头冠、项链等),但在白天仪式中她们穿的是普通侗装。
(三) 斗牛
实际上这次斗牛并不在占里村内举行,一部分原因是现在农业半机器化,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牛的数量也在下降,近年来已经很少举办这项活动。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占里村民对斗牛这项活动的喜爱,他们集体购买了一头壮硕的水牛准备在八月初二这天去岜扒村参加斗牛(据说是岜扒有专门斗牛的牛塘)。
这头水牛是去年大家一起购买的,价值10万,购买回来后由专门的人照看,每天要带去河边洗澡,帮它拍打蚊子,挑选好的青草喂食。八月初二这天,村民们要用糯米饭喂食水牛,并为它带上红花,一些村民举着各色彩旗,还有几位村民敲锣打鼓,共同去往岜扒参加斗牛。
但由于一些原因,在岜扒村的斗牛具体情况我们未能观察到,无法进一步描述。
图13:占里村民购买的斗牛
四、其他
(一)占里社会的重要角色
1. 寨老
寨老是侗族村寨的自然领袖,不脱离生产。一般来说寨老负责处理村内的一些争端,涉及村寨共同利益的事情也都需要寨老商议。(例如修路,修风雨桥等)。寨老是没有固定的报酬的,只是在处理事件之中或结束之后,享有一两餐酒肉招待,或少量钱财。我们注意到,寨老的产生并不是需要经过投票等选举方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数,按照占里村民的说法,“只要年纪大,讲话大家都愿意听,就是寨老”。也就是说村内有威信的老人都被视为寨老,而处事公正被认为是寨老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制度是原始社会老人政治(gerontocracy)的残留。另外,寨老也可以兼具其他身份。
2. 鬼师
鬼师负责村内一切祭祀性的活动,掌握着一些阴阳五行、历法、风水和医疗方面的知识。寨中人家,凡病痛和灾祸,就会请鬼师相助,遇到亲人去世也会请鬼师做法事,一般会请吃饭并给一点钱。鬼师的产生一般是父辈相传,但有“天赋”的也可以跟在年老的鬼师后面学习。
3. 歌师
歌师是侗歌的传承者,一般来说,歌师与寨老一样是自然产生的,大家公认唱的好的人就可以成为歌师。在对占里歌师吴奶银娇的访谈中,她说,“只要会唱,愿意跟她学都可以成为歌师。”歌师同样没有固定报酬,义务性地指导和教授占里小孩唱侗歌。另外,据吴奶银娇所说,她们唱的歌曲大部分都是流传下来的,现在也会为迎合政策,歌颂新时代、科学等编一些歌,并给我们各演唱了一首侗族情歌和《计划生育歌》(见附录2)。
(二)多样的社会组织
我们在考察的时候注意到,占里人被划分在了不同的社会组织中。首先他们传统上共分为五个“兜”,五兜(兜大、兜得、兜务、兜闷、兜金堂)是指五个房族,传说是由五个兄弟发展而来, “兜”的社会组织关系主要体现在结婚上,因为占里同属一个“兜”不能通婚;其次是还分为上下寨,大约是村寨以西为上寨,村寨以东为下寨,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点。(下寨自己还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小鼓楼”);除此之外,现在的政府将占里划分为八个组,每组十几二十户人家。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占里人的身份有着微妙的不同。而在节日过程中,更多是以“八个组”的现代行政单位来通知、安排村民。
(三)标语牌
村里的另一特点是家家户户的墙上、门楣上都挂有写着占里古歌或者款约的标语牌,多与生育制度和环境保护相关(见附录3)。这是由于2014年占里搞旅游开发建成了所谓“占里文化园”,以祖源寻根、人口先声、立石盟誓、生命奇迹、金玉良言等五大版块为主要内容,这些标语牌就是“金玉良言”的具体形式。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立体地表现了占里的特色文化。
图14:歌师指导歌班的女孩唱侗歌 图15:随处可见的标语牌
第三部分:节日背后的一些思考
一、 节日与生育文化
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提出,节日依据内容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从考察的内容来看,占里的“八月初一”其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某一层面,是集“农事”、“祭祀”、“纪念”“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这是由于在节日传承发展过程中,本身不断融入汇聚多种目的和内容而形成的。从早期的纪念占里祖先定居,祭祀“萨岁”到祈求丰收,在寨老吴公立确立了几条寨规之后,“盟誓”、“重申村规民约”亦成了节日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节日的核心,从宣传上称呼“盟誓节”就可见一斑,外界也更多地将节日与占里村最独特的生育文化捆绑在了一起,但这种对“盟誓”内涵的放大又得到占里人主动地回应——他们乐于将这种文化呈现出来,使“生育盟誓”成为了节日最为引人注目的标签。
从几百年前朦胧的人口控制思想到现在如同占里名片般的“生育文化”,融入在占里生活之中。在物的层面,有神秘的换花草(由村中药师掌管,能控制生男生女)、榕树井(分“男井”和“女井”,据说孕妇想生哪个性别孩子就喝哪边井水)以及大量相关的古歌等(见附录);在制度层面,占里习惯法规定了“只生一对孩子,一男一女为最好”以及对违反规定的惩罚(轻者被孤立、罚款罚肉,重者赶出村寨),现在重新议定的村规民约中则是罚“三个120”(120斤猪肉、120斤大米、120斤米酒),从附录中可以看到,占里将不遵守生育制度的行为视作最严重的违约,和盗窃、吸毒、诈骗等一个级别。从访谈的几位占里妇女口中得知,她们生育“一男一女”完全是因为“觉得这样好”“大家都这样做”,从内心愿意遵守规定而不是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在精神层面,原本寨规的外在约束早已内化成占里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原则,理解与认同引导其做出自发的行为。
而节日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生育文化再次外化成可视的具体表象,成为整合文化象征物、制度和精神内核的重要工具。
二、 节日与农耕文化
“节日”最初是指与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关的节气时令,农耕民族依此进行农事生产,并赋予了“节日”特殊意义。占里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化是占里文化的基础,而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在于同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土地。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深深烙在占里村民身上,这种印记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的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林是主,人是客”;(2)尊重传统以维持安稳的生活,较为保守(尽管如今在外界刺激下已经有些改变,但主要生活方式未发生变化);(3)群体意识高于个人意识,集体主义的思想让大多数人把自身的角色同化在社会关系中。因此在我们考察的过程中,对于占里村落的印象可以归结为这六个字“和谐,保守,团结”。
图16:占里村寨口禾晾架
节日所体现的占里独特的生育文化,同样根源于农耕文化。从直接的目的上来讲,占里最初实行“只生一男一女”制度,是为了减少人口对土地的负担,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中的占里侗族,无法也不愿向更加广阔的地域移民以缓解生存压力,只能从内部对人口进行控制。占里人早早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农耕文化下的集体主义思想是确立“寨规”的精神基础,而“反复重申”来保证有效实行的过程中,组织权威和神灵权威则是最主要的制约力量。
节日、农耕文化以及生育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占里古歌中有着直观的体现:
“人会生育繁殖,田地不会增加。”
“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枝。”
“占里寨是一条船,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船。”
图17:占里溪流旁的稻田、粮仓与禾晾
更有意思的是,在占里村的后山上有一座土地庙,逢初一,十五都会有部分占里人前去祭祀,祈求作物丰收,避免自然灾害,节日这天的祭祀土地也比以往更加隆重。但占里村的土地庙还有着另外一个功能,如果村里女性在结婚几年之后还没有怀孕的迹象,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土地庙求子。而在近年旅游开发下土地庙更是被取了个新的名字“求子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化与生育文化,“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再次联系到了一起。
三、 节日与社会转型
过去由于占里村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村民们长久以来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劳作、生活,彼此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地缘关系,再加上几乎不与外地人通婚,血缘关系也使得占里整个“共同体”更加稳定。但现在,村外的水泥路,鼓楼的广播、音响,村民家的汽车、网络等,都说明占里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那个侗寨。现代文明的不断介入,不可避免地促使占里发生方方面面的改变,导致了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阻止它发生改变无疑是徒劳的。我们在当地进行考察时,村里已经着手对整个村落布局进行规划以利于旅游开发,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节日毫无疑问成为了对外宣传的“卖点”。就像“泼水节”一样,基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民俗旅游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或许成为下一个“西双版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而不丧失自身特色。
占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暗示着其传统社会的逐渐解体,但节日并没有随之消亡,反而起着稳定这个“过渡期”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族群、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受到冲击,社会组织角色的变换和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使得以往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稳固的社会结构出现裂痕,而“八月初一”节日的仪式活动、娱乐活动中,占里侗族的语言、服饰、饮食、信仰等文化符号被重新演绎,在唤醒占里人对其认同的同时使许多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应当说,节日通过对新旧文化重新整合削弱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副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八月初一”节日的几天里,以此为契机进入占里村寨的除了与我们相似的研究者外,主要是大量来自各个地方的游客、记者以及摆摊做生意的外地人。虽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八月初一”或者说“盟誓节”已经相当广泛地为外界所知已不争的事实,而这正是当地政府所期望的——要走旅游开发这条路首先要获取足够的关注度。
四、 节日与教育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仪式,它通过宣读寨规、款约来达到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在公共空间利用权威和信仰的双重力量来发挥教育的功能。人们寄希望于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庄严、和谐而又自然的仪式,使个人逐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把个人的习惯、信仰、行为、禁忌等渐渐纳入社会的轨道。 此外,在节日准备、节日娱乐的过程中,也无不渗透着对于个人权利与义务、日常行为规范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节日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创造了一个彼此联系更加密切、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的教育氛围,“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的和谐的社区生活中完成的,社区通过教育培养人适应社区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来满足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 不同于在教室里的说教,节日所营造的氛围更加的轻松却又不失庄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的规范与新的秩序之间的冲突不再强烈,这种和谐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个体培养价值观念,积累社会经验、锻炼交往能力以及塑造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学校教育以启迪。
附录1
占里村村规民约
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先辈们为了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以歌传承,一对夫妻只生育两个孩子,这一优良传统沿袭至今,维持着全村生育的平率。为确保全村平安和谐、村民安居乐业、人人崇德守法,深化礼法合德,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结合我村实际,经全村村民大会讨论,修订了本村《村规民约》,望全体村民自觉遵守执行。
一、有下列行为者,按“三个120”(120斤猪肉、120斤大米、120斤米酒)承担违约责任:
(1)一对夫妻生育超两个孩子;(2)盗窃、毁坏他人财物500元以上;(3)制造、买卖、持有鸟枪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4)种植毒品原植物、吸食毒品;(5)毁坏公益林;(6)引发寨火;(7)悔婚、通奸、拐骗他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8)打砸村委会或打击报复村干和村规民盟的监督执行者。
二、有下列行为者,按“三个66”(66斤猪肉、66斤大米、66斤米酒)承担违约责任:
(9)盗窃、毁坏他人财物500元以下;(10)引发森林火灾10亩以上;(11)毁坏国家保护的古大珍稀植物;(12)参加邪教活动;(13)发生寨火成年人未参与扑救而抢救自己物资。
三、有下列行为者,按“三个33”(33斤猪肉、33斤大米、33斤米酒)承担违约责任:
(14)邻里之间打架斗殴;(15)电鱼、毒鱼、炸鱼;(16)发生火警;(17)引发森林火灾10亩以下;(18)非法乱建房屋;(19)父母未抚养未成年子女、子女未赡养老人;(20)子女不入学、辍学;(21)在公益林区烧碳、开荒;(22)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23)拒不执行防火线规划拆迁,或在防火线内乱搭乱建;(24)擅自改变争议地现状;(25)越级上访;(26)投放毒剂致禽畜死亡。
四、有下列行为者,按“三个12”(12斤猪肉、12斤大米、12斤米酒)承担违约责任:
(27)计划外生育;(28)早婚早育;(29)聚众赌博;(30)霸占水源或偷放他人田水;(31)存在火灾隐患限期整改而未整改;(32)未经允许在他人田边3丈范围内种植高杆植物;(33)乱砍滥伐林木;(34)邻里之间吵架、夫妻之间吵架或打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35)酗酒闹事;(36)乱捕滥猎野生动物;(37)无证驾驶、驾驶无牌车辆、越员超载、酒后驾车;(38)乱堆乱放柴火、乱拉乱接电线被要求整改而未整改;(39)乱放禽畜损坏他人庄稼、果木等;(40)往水沟、村庄周围乱倒垃圾;(41)阻塞通道或堆积杂物被要求清理而未清理;(42)房屋前后不符合卫生条件被限期整改而未整改;(43)室内烘烤谷物、棉花、腊肉等无人看守;(44)未履行巡逻喊寨职责;(45)新出窑的木炭带入家中;(46)一担以上稻草进寨存放;(47)妨碍或无故不参加公益事业建设。
五、履行本《村规民约》违约责任,不对抗国家有关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照价赔偿。
六、本《村规民约》由村“两委”和村老年协会监督组织执行。拒不履行违约责任的,对应加倍执行。
七、本《村规民约》的修改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附录2
歌曲一:侗族情歌名为《深海里的一朵花》,该歌与《关雎》中所表达的含义类
似,共七段,大意如下:
你是一个美好而又遥远的人,我只能在远处遥望,像海洋中的一朵花,我想尽了所有办法也够不着,如果你是牛羊,就算耗尽我家所有财力,我也会争取买回来。但是眼看着现在的距离我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我家本来就很穷,就算是黄花闺女也无人问津,不只是前世欠下的情债还是今生本来姻缘就浅,别人得到幸福,自己只能眼巴巴的遥望。遥远而又美好的人,我想找你诉衷肠,你为什么像一棵野橘,悬挂在悬崖峭壁,让我这个傻子从远处遥望,看得眼睛都发酸。
歌曲二:新编歌曲《计划生育歌》,是十多年前被评为计划生育村后所编,为念
诵词,共六段。
第一段:今天蜜蜂找到蜂巢,人找到居住的地方,画眉鸟找到树林,龙找到龙穴。
第二段:在地里要多劳动,我们自然会变富起来,年轻人的婚姻要看情况支持。
第三段:一只只能承载千斤的大船,谁也不能超载,如果超载横渡大江时就会沉到河底。
第四段:山上的鸟儿每一窝多了,鸟妈妈也照顾不过来,如果小鸟饿得呻吟,那还不如少生一点更强。
第五段:一男一女我们才安心,谁也别想多生,这才符合我们村子的规定。
第六段:到了这个(占里),我们一定要把所有人都号召起来,以后才能万世开太平。
附录3:
占里村的标语牌
(一)占里古歌
1.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穷祸根。
2.崽多了无田种,娶不了媳妇儿;女多了无银两,嫁不出姑娘。
3.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告知子孙听我说,不要违反我款约。
4.人与自然要和谐,需求供给要平衡。船舶载货不超载,顺风使舵到彼岸。
5.人会生育繁殖,田地不会增加。
6.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枝。
7.占里寨是一条船,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船。
8.祖先留下来的地盘犹如一张桌子,人多了就会垮。
9.山林树木是主,人是客。
10.祖祖辈辈住在山坡,没有坝子也没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
(二)款约
1.不准多生。夫妻只生两个好,多生者不娶其女做媳,不嫁其子为妻,使其男孤女单,自感羞耻,严重多生驱出寨门。
2.不准乱砍滥伐。乱伐者罚银五十二两,并杀耕牛全寨分享与警示村民。
3.安全用火。失火者杀耕牛并驱出寨门三年,回来罚五十二两作买寨钱,但是只能住寨边。
(三)家训
1.邻里往来亲加亲,遵纪守法要本分。——吴姓家训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