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社会保障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现状考察报告
——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图1:红色原点为考察地点
所谓民生,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不仅与人民群众本身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民族地区多坐落于交通不便、地势险恶的崇山峻岭之中,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历史文化原因,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生状况普遍落后于城市及其他非民族地区,因此,了解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旨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我国现行的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大多基于一体的统一原则,在统一的原则下,仅从城乡差别制定了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较少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在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木里县作为拥有22个民族的杂居区,其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进而改善民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主要以该县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考察内容,了解该地区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寻民族文化中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促进民生状况的改善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考察背景
(一)木里藏族自治县概况
木里藏族自治县坐落于四川省西南边缘,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东临冕宁、九龙县,南连盐源、宁蒗、玉龙,西接稻城、香格里拉县,北通理塘、雅江、康定县。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高差4488米。木里县幅员面积13252平方公里,占凉山州总面积的22%,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4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包括彝、汉、蒙古、纳西等22个民族的自治县,下辖乔瓦镇、瓦厂镇、水洛乡、李子坪乡等29个乡镇,康坞牧场、麦日牧场等9个牧场,113个行政村,603个村民小组,以水稻、玉米、土豆、麦类为主要农作物。
木里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一是森林资源,木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4.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7.3%;二是水能资源,雅砻江、木里河、水洛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内天然径流量为58.13亿立方米。三是旅游资源,木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素有“绿色宝库”、“最后的香格里拉”之美称,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编制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将木里确定为核心区进行定位规划;四是矿产资源,木里素有“黄金王国”的美誉,已发现镍、铜、钴矿等17种金属矿,水晶、石膏、芒硝等16种非金属矿,矿产资源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1994年该县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五年,在州政府、县委等领导人的监督支持下,全县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2014年,木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963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7.6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08亿元。
(二)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战略思想都与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将社会保障视为“民生之安全网”,诚然,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为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198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表明实施义务教育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该《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就农村低保的目标要求、保障标准、对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着力解决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党中央和政府全面促进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该法令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事业保险等多项内容;在此基础上,2014年2月2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与2015年1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等文件都是党中央和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有利举措。
但是,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发展受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的制约,致使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总体发展滞后,民生改善受到一定影响。费孝通先生的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将民族概念分为三层,第一是中华民族这个包含着多远的统一体,第二是组成中华民族整体的56个具体民族,第三是56个民族中包含的更低层次的“民族集团”,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要求我们也应制定多元与一体相结合的政策。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育背景和家庭人口结构特征等因素形成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不能照搬我国其他城市的模式,应当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进行差异化的设计。木里藏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杂居的典型区域,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其社会保障在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下现状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本次考察基于此目的,在考察了木里藏族自治县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二、木里藏族自治县社会保障促进民生改善基本情况
本文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个方面对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了考察。
(一)社会保险
本文主要考察了木里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现状。
1.养老保险
木里县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依据凉山州政府印发的《关于印发凉山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3000元13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所得养老金根据缴费年限而定,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予以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全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40元。对选择不同缴费档次的参保者,政府给予相应层次的补贴。木里县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5万人,征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504.39万元,发放养老金共计852.61万元,截止2014年底前城乡居民保险基金结余4012.14万元。据了解,目前木里县养老保险实施良好,居民参保积极性较高,基本都能得到1000-2000左右/年。
2.医疗保险
木里县医疗保险依据《凉山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施行,新农合坚持“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节余”的原则。2014年木里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1.7万人,共报销参合农民医疗费用4399.12万元。据考察发现,医保报销比例为乡镇医院报80%,县医院报70%,市医院报50%,大多数居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图2:瓦厂镇中心卫生院8月新农合住院病人报销清单
(二)社会救济
本文主要考察了木里县社会救济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情况。
木里县农村居民低保参照《四川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凉山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实施,城市低保参照《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凉山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施行。低保制度是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申请人在提出申请后,要依次经过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三级调查核实,三榜公示后才能领取低保金。除此之外,木里县还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行了复查工作(图3),以期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低保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目前,木里县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年2280元,城市低保保准每人每月370元。低保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压力,保障了当地居民基本生活状况。
图3:城市居民低保对象复查通知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等方面服务的总称。木里县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也提供了一系列社会福利补贴,笔者将所考察的社会福利补贴分为生计福利、住房福利和教育福利。
1.生计福利
笔者考察的生计补贴主要有: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为40元/年(图4)、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每人每年960元(图5)、贫困老党员党费每人补助240元(图6)。
图4: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
图5: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图6:贫困老党员党费补助
2.住房福利
笔者考察的生计补贴主要是:危房改造和藏区新村建设工程。
第一,危房改造补贴金为每户2万,但是到笔者在木里县考察期间为止,该项补贴只发放了1万6,还有4千未发放,当地居民也不清楚其中原因。第二,藏区新村建设工程是采用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形式,不论房屋大小,政府补贴7万,按照统一的藏式建筑风格自主修建:屋面为藏红色西式瓦,墙面为乳白色,门窗套为藏红色辅以藏式装饰。据木里县瓦厂镇汤副镇长介绍,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平均每户还需拿出10万左右即可。
3.教育福利
笔者将教育福利分为学生福利与教师福利。学生福利主要是指中小学校对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及“营养餐计划”。两免一补是指为学生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寄宿制家庭积极困难学生生活费。木里县各中小学根据地方实际,将4元/天的营养餐补助与170元/月的学生寄宿制补助捆绑,为学生提供蔬菜、一日三餐等。
教师福利主要是指针对乡村教师的高寒补贴和职称评定较城区教师略快。在考察中发现,虽然城区教师的绩效比乡村教师的绩效高,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教师都愿意城区学校,在教师福利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乡村教师补贴较多。据屋脚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杨主任告诉我们,乡村教师每年可享受的乡村补贴大概有7500,其中包括高寒补贴、烤火费补贴等等,因此,木里县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每年工资差额大概在7000--8000。第二,乡村教师职称评定较城区教师略快。其中除了乡村教师人数较少这一原因以外,木里县针对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不作外语成绩要求,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等。
三、木里藏族自治县社会保障促进民生改善现存问题
木里县居民在社会保障的扶持下,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其社会保障在改善民生上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民生改善受到一定影响
首先,医保在给居民带来优惠和便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木里县县城及下辖各乡镇均设有卫生院,但各个卫生院的条件存在一定差距。以考察的固增苗族乡和屋脚蒙古族乡为例,固增乡卫生院的条件和质量均不错,仅次于木里县县医院,附近邻乡的居民也会来此看病,在我们考察期间就有四十多位病人在此卫生院住院。但是屋脚乡卫生院条件较差,医护人员水平不足,药品缺乏,不能照B超,甚至还存在着在家生小孩的情况。从屋脚乡卫生院的宣传标语“住院分娩好,祝你生个好宝宝”,就可以看出的确存在在家分娩的情况。据屋脚乡中心小学杨主任介绍,经济状况稍好一点的产妇会去盐源县医院、木里县医院进行检查,但是一般老百姓在怀孕期间没出什么特别大的毛病是不会去医院检查的。第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在固增乡卫生院看病不贵,治小感冒是可以,但有一点大病都去外面治,治大病是不可能的”。固增乡卫生院虽然仅次于县医院,但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仍配备不足,该卫生院没有救护车,只有三个医生和三个护士,由于缺少专业麻醉师,导致该卫生院不能及时为居民提供拔牙等需要麻醉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村医多为中专毕业,并且缺乏各民族专业的医护人员,影响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图7:固增乡卫生院
图8、9:屋脚乡卫生院宣传标语
其次,低保政策在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势险恶的山区、牧区等,以从西昌市到木里县城为例,全程254公里,票价82元/人,笔者一行人早上9:30出发,历经8小时,下午17:30才到达木里县城,位置偏远导致当地居民种植的东西销售困难,据了解,由于种植品种较少,约三分之一的蔬菜都要从外地运进来,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民族地区物价水平偏高。因此,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满足少数民族的最低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参与低保的积极性。
(二)忽视民族文化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木里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在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却忽视了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医疗保障上,木里县为多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例如,藏族人民多喜食生牛肉、干牛肉、干面饼等粗糙食物,长期食用这类粗糙食物会给胃粘膜造成一定的伤害,慢性胃炎是藏族同胞的多发病。但是,由于缺乏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考量,这些本可以减轻或预防的少数民族多发病可能会成为增加其病痛与经济负担的大病。其次,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木里县城有许多彝医、藏医的诊所,并且在此类诊所看病的人不少,在访谈一位彝族中年时发现,他虽然参加了医保,但平时生病时,一般会选择用自己本民族的一些医疗方法治愈病痛。但是,在新农合可报销的药品中,一些在临床有效或与各少数民族常见病相关的药材不在报销药品目录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负担。
第二,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众所周知,如果去彝族人家作客,彝族主人必定会先以酒敬客,同时,彝族历来就有“打羊”、“打牛”的待客习俗,不管家里的牛羊有多大,用途如何,都会将其杀掉用作待客佳肴,以示尊重。在彝族的丧葬习俗上,一般得知有人去世后,亲戚、乡邻都会带上香纸、鸡、肉等作为礼物赶往丧家,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带的礼物会比一般乡邻多一些。蒙古族遇到家中有人去世时,会将过年时做的猪膘肉拿来招待客人,家庭经济宽裕的还会杀一两头牛羊。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在筹备丧葬仪式时所请喇嘛、达巴等方面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当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由于经济压力受到一定影响之时,也会引起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的保留与传承的问题。
第三,藏区新村建设工程在减轻了当地居民住房压力、经济压力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完善。木里作为一个有着藏族、彝族、汉族、蒙古族、苗族等22个民族的杂居区,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虽然从总体上看木里县境内藏族人口最多,藏族为该县的主体民族,2014年藏族人口4.55万,占总人口的32.76%,但是,木里县下辖各乡的主体民族并不全为藏族,如屋脚蒙古族乡、固增苗族乡、俄亚纳西族乡等。藏区新村建设工程要求各民族乡均按照统一的藏式建筑风格修建房屋,未考虑到各乡主体民族的房屋建筑文化,弱化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如果只进行直观的观察,很难分辨得出该乡是什么民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图10:木里县城藏式民居
图11:屋脚蒙古族乡藏式民居
(三)忽视教育因素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
随着民族地区的不断发展,教育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受教育情况。一方面,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受到各级社保工作者、管理者的教育背景与工作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参保意识和需求受到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固增小学的周校长告诉我们说,每学期他们会为学生购买50元的意外伤害险,并且学校还会给每位学生补贴8元,而这50元是帮保险公司代收,但是就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一方面是对于学校收取费用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对参保效果的质疑,这都体现了教育因素对民众享受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
第一,由于教育水平不足,导致了民众对社保心理的消极影响。民族地区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且现行中小学教育中较少涉及到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加之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年限低,影响其投保意识和参保需求。第二,教育水平制约认知效应。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保意识除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外,还与其对制度本身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相关。因此,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教育水平。
(四)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到民众基本需求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前所述,主要通过政府帮扶、发放补贴等形式,在考察中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目前最关注的就是自身的生计情况,但是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以促当地社会发展时却未充分考虑到民众基本生计需求,这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的根本目的相违背。
考察期间,即4月底,恰逢木里县政府在开展取缔非法客运的机动三轮车的工作,政府规定,在2016年4月30日前主动将机动三轮车交由交警大队报废的,给予3000元补助和1000元奖励;在2016年5月10日前,将机动三轮车交由交警大队报废的,给予3000元补助。据了解,三轮车作为木里县城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已经存在二十多年了,票价根据路程而定,县城内3、4元,较远就5元或者10元,许多家长为了改善家里经济状况,顺便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子女,都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贷款买了一辆三轮车做客运工作。但是政府却在近期实施取缔三轮车的工作,无疑给三轮车车夫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而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未充分考虑到民众基本的生计需求:第一,每辆三轮车都在木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编了号的,而现在却说三轮车是“非法客运”,这样的称呼是否欠妥?第二,通知下达时间太晚。据了解,上述通知是在3月16日才贴出的,而在年初还有新晋的三轮车投入使用,同时还存在着血多不到一年甚至不到半年的客运三轮,现在突然取缔,使他们丧失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背负着不少债务,一次性补贴的3000--4000元对他们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因此,政府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需求,真正为百姓做实事,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加重百姓负担。
图12:木里县取缔客运三轮车公告
图13、14:木里县客运三轮车及编号
四、各少数民族中影响社会保障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少数民族独特的养老文化
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受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老文化,普遍具有强烈的家庭意识,亲属关系根深蒂固。例如,受藏传佛教及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藏族具有浓郁的尊老、敬老的观念,在藏族传统的饮食文化里,家里酿了好酒,敬献神灵之后,必须遵照“长幼有序”的规矩首先向长者敬酒,随后家人才能畅饮[]。彝族独特的“家支”文化对彝族社区的养老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尔普”是彝族家支社会中个成员的一种钱财交换形式,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在彝族家庭中有老人去世时,形成同一宗族“尔普”圈的成员就要买牛或者买羊去吊唁,这是彝族子女为家中老人实现老有所终提供的有利的物质和精神保障的特殊形式之一。苗族家庭认为尊老爱幼是基本的规矩,在苗族的文化中“当儿子们长大分家时,均要先为父母流出一份养老田后,其余部分才能进行分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国家较为宽松的民族生育政策的影响,民族地区家庭中子女多在2个及以上,且多以主干家庭为主,加之各民族文化中重老、尊老、敬老观念的影响,使得“家庭”这一重要的社会结构在少数民族养老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
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拥有极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各民族群众依靠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除了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以藏医药为例,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在总结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临床经验和吸收外来医学的精华而逐渐形成的,藏医药中的某些药取得了其他药物难以达到的疗效,如“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
(三)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文化
在以前,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以农耕为生,一般采取族内通婚的形式,因而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以血缘为主的家族或宗族家庭结构,客观上促进了互帮互助的民间传统保障方式的形成。考察中,固增乡陈乡长告诉我们,彝族人民愿意帮助自己亲戚家的小孩读书,所以彝族出去打工的人数比其他民族略多,究其原因,便是彝族文化中团结互助的道德观念使然,彝族人民具有的“一人有事,全家支相助”的风气使得他们对于家支内的孤儿、穷人等有帮助的义务和责任。除此之外,少数民族间的互帮互助还体现在耕种收割、婚丧大事、修建房屋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文化在少数民族内部构筑起了功能强大的民间社会保障网络。
(四)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
各少数民族为适应当地特有的环境、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藏族的碉房、帐房,彝族土掌房,苗族的平房和干栏式楼房,蒙古族的木楞房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从以上对少数民族文化中社会保障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民族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积极的文化因素,这些积极的文化因素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撑。因此,在民族地区以社会保障促进民生改善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中的积极观念,使之与现代社会保障有效融合,使之切实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时又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五、以社会保障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健全现有保障体系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应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将民族文化、习俗、信仰、礼仪中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因素作为现代保障的必要补充,切实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1.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
在民族地区,家庭养老及互帮互助的文化模式一直深深的植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尽管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普遍的正式制度,但其本质只是对家庭保障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尽管民族地区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一定改变,但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养老保障仍然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家庭保障特征,传统的保障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家庭和社区养老优势,使正式社会养老保险与民族传统保障方式相结合,养老保障以家庭和社区为主,构建包括配偶、子女、亲属、邻居等非正式的家庭养老照料体系,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得到一定的慰藉。
2.大力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实现少数民族病有所医
为更好的满足少数民族的医疗需要,减轻其医疗经济负担,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提高藏医药、彝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在医保药品目录、医疗服务设施中的比重,并提高报销比例,那些价格低廉且用于民族常见病的药品应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充分发挥民族药物的优势和独特疗效。其次,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大力培养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医生,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减轻少数民族群众经济负担,从而造福民生。
3.考虑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合理测算最低生活保障线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适当提高少数民族低保待遇。少数民族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略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政策及特殊照顾。
4.关注民族建筑文化,实施有效性补贴
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是其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政府在实施房屋改造补贴工作之时应关注到民族的建筑文化,实施有效性补贴,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重视教育因素对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
解决贫困、改善民生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认为贫困即经济上的贫困,认为为其发放一定数量的经济补贴和物质帮助就能使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且见效快,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另一种则认为经济贫困是因为能力贫困导致的,因此,对贫困者的救济也不仅仅是通过经济补贴的方式,而是增强贫困者的能力、知识和技术,即人力资本含量。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农业劳动的生产力,增加其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提高贫困者的非农收入,最终脱离贫困。可以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工作中的经验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本含量,而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的众多途径中,教育是其核心。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在考察中发现,不少学生、家长都对教育的反贫困作用持肯定态度,因此,要将着眼点放在长远发展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不仅要提供基本经济补助,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少数民族群众平等的教育权利,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各种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反贫困的能力,从而真正改善民生。其次,少数民族群众自身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强化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认可程度,增加其投保需要,使其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障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感受到社会保障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民生基本生存需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地区,人们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及抚养子女上学,选择到县城工作或外出打工,以在县城的三轮车师傅为例,政府突然取缔客运三轮的通知,切断了其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加重其经济负担,使其生活更加困难。社会发展并不一定带来民众生活的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关注人民需求,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为突破口,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民生改善。
五、总结
民生改善并非一己之力能完成的,政府要关注民生才能更好的改善民生,而民众则需要重视教育因素对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程度。除了通过政府帮助直接直接改善和大力发展教育间接改善民生外,民族文化中的社会保障因素是改善民生的有效内生变量之一。尽管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历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仍根植于少数民族群众心中,是民族群众人道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只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出发,也不能仅从城乡差别入手,而是要积极挖掘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文化因素,使其成为我国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补充,在改善了民生的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保障和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33.
[2]安华.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差异化制度设计——基于现实需求与制度文化差异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3,03.
[3]张广利,陈俊傲,瞿枭.藏族农牧民养老问题探析——基于西藏林芝地区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62.
[5]贡布,占堆.发展藏医藏药,振兴民族医药产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