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瑶族地区陀螺游戏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6-04-08 12:49:1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瑶山瑶族地区陀螺游戏调查报告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012级硕士  刘金飞

“陀螺”又称“陀罗”、“地牛”、“布冷”、“格螺”、“干乐”、“冰尜”等,是中国民间众多地方都存在的儿童游戏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与转动原理、旋转的持久与优美、抽打者的运动技巧和身体协调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颇受儿童所喜爱。瑶山乡素有“陀螺之乡”的美誉,曾经无论老少,随身携带陀螺,走到哪儿就在哪儿玩。

一、瑶山瑶族乡概况

瑶山乡位于荔波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东与翁昂乡接壤,南与捞村乡毗邻,西北与驾欧乡相连,东北与朝阳镇接通,西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地界犬牙交错。瑶山乡地处龙江两岸的高台地,是从龙江河谷向高山区过渡的中间地带。乡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海拔800l 100米,西部海拔500800米。全乡地面起伏不平,尽皆崇山峻岭,地貌情况复杂,以岩溶地貌为主,岩山、溶洞、石林、谷地杂间其中。

瑶族过去的他称是“苗族”。《县志》记载:“荔波古为荒芜地,苗蛮六种,聚族而居。”内中“苗蛮六种”就包括现今的瑶族的先民。另据《明史.广西土司传》:“永乐二年,荔波县覃真宝上言:‘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业,帷八十二硐瑶民,未隶版籍’。”内中的“八十二硐瑶民”就是包括现今瑶麓、瑶山、瑶埃的瑶族先民。瑶山瑶族自称为“董蒙”,他称为“白裤瑶”。瑶山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荔波方言组的瑶山土语。 瑶山瑶族先民由于受统治阶级压榨摧残,避居深山,迁徙无常,过着游耕兼狩猎的山地耕猎型生活。境内岩石嶙峋,土质瘦薄,缺乏水源。宜耕地大部分是刀耕火种的“火捞地”,自然条件恶劣。现在瑶山瑶民的生计类型开始由山地耕猎型向集约农耕转型,农作物以玉米、小米为主。

二、瑶山瑶族乡陀螺游戏概况

(一)陀螺游戏的历史

    1、陀螺游戏的起源

关于陀螺游戏的起源,流传比较多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打土司,缅瑶王”。据白裤瑶民间口头文学《土司官夺瑶王印》,相传,以前南丹一带是瑶族头领黎天保管辖的地方,黎天保爱民如子,深得瑶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后来,有个莫姓南丹州土司官,垂涎于瑶王的权力,不仅蓄谋南丹的地盘,还想夺取瑶王政权。于是以结亲等手段骗取了瑶王的信任和友情,骗取了象征权力的瑶王印,并在与瑶王的决斗中耍诡计打败了瑶王,瑶王落败并战死。瑶民们悲痛万分,在纪念瑶王活动中,迫于土司的权势,智慧的瑶民只能采用隐蔽的方法泄愤,用石块打一棵暗喻为 “土司头”的树根,相袭成俗,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打陀螺。

另一种说法是生产生活说,这也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瑶族世居深山,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瑶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土壤贫瘠,靠种植根本不能裹腹,更不用说补充蛋白营养。于是,打猎成为了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面对活的猎物,往往很难击中。相传,有个瑶族首领为了提高捕猎的成功率,就放了一块石头在地上,然后站在远处用另一块石头去击地上的石头,农闲时节,白裤瑶人民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埋一截桩陀,距离桩陀不等的距离,手持木陀向桩陀击出,练习击准。日积月累,白裤瑶人民手持陀螺击打目标的命中率都很高。虽然,瑶族先民早就放弃了用陀螺狩猎的方式,但是,这种源于狩猎的陀螺活动却成为了瑶族人民传承文化、休闲娱乐的方式,在白裤瑶民间广为流传,相袭成俗,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白裤瑶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2、陀螺游戏的发展

陀螺游戏源于狩猎,并逐渐演变成瑶族传统民俗。瑶山瑶族人民生活在“八山一水一分地”的云贵高原,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小块的院坝、晒场、房前屋后的空地,制陀螺,打陀螺。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瑶族人民都要过大年。过大年除了要祭祖宗、敲铜鼓、吹牛惫、斗鸡斗鸟、走亲访友外,最主要的户外活动就是赛陀螺。所以瑶族人民又把过大年叫做“陀螺节”。届时,不论儿童、青年、壮年还是老年人都兴高彩烈地打陀螺。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干个人,并吸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在这期间,几乎天天有比赛,参加人数之众、规模之大、观众之多,人们情绪之激昂,这是瑶族 其他民俗活动中不多见的。在陀螺游戏时,青年男子是当之不愧的主角,他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各种绝活,也吸引着瑶族阿妹的眼球,“以陀为媒”不失为瑶山瑶族婚恋习俗中的一段佳话。

陀螺游戏发展成为一种竞技体育活动,首次列入全国性大赛项目是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这中间包含着诸多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198110月云南少数民族运动会把打陀螺列为表演项目。1982年第三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列为表演项目。1989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在昆明召开陀螺规则研讨会。1990年云南省四届民运会,陀螺列为比赛项目。1991年四届全国民运会上云南代表团为大会作了陀螺表演。1992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再次在昆明召开陀螺项目研讨会,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的竞赛方法制订出规则和打法。199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在昆明海埂举行陀螺竞赛培训班,省内外23位学员进行了认真学习。这批骨干为打陀螺这项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全国第五届民运会首次将陀螺列为竞赛项目,本届运动会一共有河北、广东、上海、海南、云南等十二个队进行角逐,争夺四块金牌。

(二)陀螺游戏的器材

陀螺游戏的器材由陀螺和陀鞭组成。制作陀螺,需选用密度大、硬度高的青㭎木,尤其是红青㭎,这样制作出来的陀螺经久耐用,利于击打。选定木材之后,用锯或柴刀截取其中一小段,去皮。第一步是削制陀脚,其做法是保留小段青㭎木的一部分作为陀身(圆柱形),将剩下一部分削制成圆锥形,陀身部分通常比陀脚部分要短。第二步,在陀脚的中间处用柴刀向内削制一圈与陀身平行的沟。这一圈凹进去的沟一是用来缠陀鞭,二是平衡陀螺旋转。也有一些陀螺没有这个凹沟。第三步,在陀尖处嵌入钢钉或钢珠。这样一个陀螺就制作完成了。讲究一点的,还会用柴刀和磨光机把陀螺周身剔得光滑,用彩笔在陀身描上瑶族的文化符号或者其他图案。(见组图:陀螺制作过程)通常制作一个陀螺需要2-3个小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陀螺现在也广泛的用车床削制或者直接用塑钢合成。相比陀螺制作的复杂性,陀鞭的选择就随意的多,瑶族人随便用什么绳类的东西都可以当陀鞭,甚至直接用手扔,陀螺也会转起来。

组图:陀螺制作过程

   

         图1:砍木                         图2:截木

    

         图3:去皮                          图4:削陀身

    

       图5:砍陀脚                         图6:平整陀面

    

         图7:削陀尖                     图8:砍凹槽

  

        图9:削凹槽                      图10:削陀脚

                 

图11:磨光机平整陀螺                      图12:旋转地陀螺

(注:因材质不好,为防止陀螺破裂,故未上钢钉)

(三)陀螺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按瑶山中学陀螺教练谢老师的说法,现在陀螺游戏的玩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对抗性的,一种是花式陀螺。对抗性的玩法指瑶族传统的陀螺竞技。传统陀螺竞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竞旋,就是游戏双方放陀之后,比谁的陀螺旋转的久,以久者胜。另一种是放陀和击陀,游戏双方用竞旋或者石头剪刀布等方式定出放陀者和击陀者,输者放陀,赢者击陀。

1、放陀。无论玩何种形式的陀螺游戏,放陀是第一步。先用陀鞭环陀脚上的凹沟层层上绕,细绳另一头在食指和中指上缠绕数圈并拉紧绳子将缠好的陀螺握好,身体右侧对着旋放区。放陀时,两腿半蹲降低重心,上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脚,右手持陀螺腹前平屈,顶部向上,陀尖向下。发力时,左脚蹬地,上体向右转,带动右臂向右用力平甩出去,接着用力抽回,使陀螺快速旋转落地。陀螺做得越平滑越圆,陀脚位置越正中,足尖削得越好,就越旋转得久。

  

                                    图13:放陀

2、击陀。击陀分为助跑和攻陀两个步骤。助跑是为获得最后用力前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出陀创造良好的条件。攻陀是指将已经缠好的陀螺在停跑的瞬间用力将陀螺扔出,以放陀者的陀螺为目标。

放陀的旋放区与击陀者扔陀处应有一定的距离,通常为5米。打陀比赛有多种形式,一种是一方将陀螺旋放于画定的圈内,另一方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各自手中的陀螺击打圈内旋转的陀螺,以打死多少陀计算成绩。然后双方相互交换,一方放陀另一方打陀。最后以规定时间内打死对方陀螺多者为胜。另一种就是一方放陀,另一方打陀,以是否击中决定胜负。若击陀者击中放陀者的陀螺即为胜者,放陀者继续放陀;若未击中,则为负者,负者就意味着自己要放陀,让别人击打。在陀螺游戏中,那些推出力量大、旋放技术好、瞄准能力强的人就会被尊崇为“陀螺王”,深受人们钦佩。这种竞技性、对抗性的陀螺比赛,目前已经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之一,各地方也大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陀螺比赛。

  

                                图14:攻陀

3、花式陀螺。花式陀螺是瑶族人民在后来的陀螺游戏中的创造,花式陀螺又分手上陀螺、桩上陀螺和“叠罗汉”三种。手上陀螺就是将陀螺置于手中并表演各种动作。有单手腋下旋转360度,双手腋下旋转360度,有将陀螺置于大拇指旋转,有手上旋着陀螺练太极,有左右手抛换陀螺等等。桩上陀螺是指放陀时,放陀者将陀螺放在一个距自己数米远的柱形桩上,使陀螺保持旋转并且不能掉下木桩。同时要求放陀者在规定时间内放多个桩。“叠罗汉”是指,同时旋放两个及其以上的陀螺, 并使之重叠,一层叠一层,陀上有陀,转中带转。

  

15:花式陀螺

玩花式陀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铲陀,就是把旋放的陀螺从地上铲到手里。铲陀时要面对正在旋转的陀螺,伸出手掌,屈肘,掌心向上,中指和无名指张开,掌指向陀,靠近陀螺,屈膝下蹲,向陀伸臂,使陀脚通过中指和无名指中间蹿上手掌。

花式陀螺竞技性不强,但却有很强的美感和观赏性,正如谢老师所说:“花式陀螺不适合比赛,但适合舞台表演。”正因为这样,花式陀螺也走向了舞台,走向了观众。央视综艺频道《越战越勇》、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深圳卫视《年代秀》等大型综艺节目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三、陀螺游戏的技术特点及其价值

(一)技术特点

陀螺技术是在陀螺游戏中所运用的各种专门动作技能的总称。实践表明,游戏者掌握技术动作越全面、技术越高,他在比赛中攻守能力就越强,并能在困难的条件沉着应对临阵不乱,最终夺取胜利。陀螺游戏的技术特点有准、稳、快。陀螺游戏的“准”要求游戏者放陀要准,放陀必须放在指定的旋陀区,或地上,或木桩上;还要求游戏者击陀要准,击陀必须要击中放陀者所放的陀,才算胜利。陀螺游戏的“稳”要求游戏者在制作陀螺时,要细心观察,注意陀身和陀脚的比例,陀尖是否处于受力点的中心位置,陀螺周身是否凹凸不平;要求放陀者在放陀的瞬间身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要求游戏者铲陀时手掌的平稳;在花式陀螺时要求游戏者眼睛、手掌、手腕、手臂、腰、腹、腿、脚等全身的协调性。陀螺游戏的“快”要求游戏者在放陀的时候出手要快,击陀的时候同样出手要快,不能让陀鞭束缚了陀螺。

(二)价值

1、文化价值。陀螺游戏源于瑶族先民的狩猎活动,反映了瑶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瑶山瑶族人民的传统竞技运动,陀螺游戏凝聚了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内涵。通过陀螺游戏,瑶族人民一方面可以缅怀先祖,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特别是陀螺游戏作为全国民运会的常规项目之一以后,其文化价值更能得到体现和保护。

2、教育价值。制作陀螺要求游戏者自己选材,自己砍木,自己削制,整个过程需要游戏者动手、动脑;陀螺游戏的技术特点,要求游戏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陀螺游戏的也是一项集体游戏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者要注意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在游戏过程中,要求游戏者具有迅速和准确地全面感知信息,思维分析判断与快速反应能力;陀螺旋转地时间往往比较长,也需要游戏者要有一定的耐力。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陀螺游戏具有增强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人体的神经、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锻炼爆发性的力量和提高速度,提高身体的柔韧及灵活性,培养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与转移注意力,准确进行地判断与反应等能力,培养人们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和组织纪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等教育价值。

3、经济价值。随着瑶山瑶族地区旅游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进寨游览玩耍。作为瑶族文化符号中的一员,陀螺游戏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们的眼球。各种形式的陀螺表演已经成为游客们必看的内容之一。陀螺运动的兴盛,使当地陀螺的制作、加工及营销的市场得到发展, 在一定范围内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大陀螺游戏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当地旅游业、 物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娱乐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为适应人们的身心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各少数民族在闭锁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闲暇娱乐的方式之一。陀螺游戏的盛行,在瑶山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的群众在享受着体育文化的神益,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使到那里的旅游者参与其中,自娱自乐。

四、瑶山瑶族陀螺游戏当前的生存状态

四、陀螺游戏的生存状态

如今的瑶山瑶族地区,生计方式已经由以前的山地耕猎转向了定居农耕,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陀螺,作为瑶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其生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精力都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国家封山育林,禁止捕猎,以及家庭养殖的发展,瑶族人上山狩猎的时间少了。随着交通运输和旅游的发展,瑶族人民与外界接触大量增加,外来的新鲜事物强烈地吸引着瑶族人民,特别是今年来,瑶族青年男女掀起的打工潮,一方面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趋他的过程中,逐渐的淡忘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正如谢老师所说,普通群众对于传统文化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我不懂有人懂,但殊不知真正懂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儿童游戏中除了传统的陀螺、斗鸡、斗鸟等游戏之外,出现了像看电视、玩电子游戏、骑单车等儿童游戏的新宠儿。学生放学回家要么先做作业,然后看电视,或者直接放下书包,就开始看电视。到放假的时候,有看电视的,有玩电子游戏的,有骑单车的,当然也有玩陀螺游戏的,但陀螺已不是主要的游戏方式,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就不玩陀螺了。但也有喜欢陀螺游戏的儿童,他们很享受陀螺的制作过程和陀螺游戏的过程。

陀螺,作为一中逐渐淡化的瑶族符号,也引起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注意。在瑶山瑶族地区,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一校一特”的学校发展模式,这使瑶族传统文化在校园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瑶山瑶族乡共有两所完全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即瑶山民族小学、王蒙小学及瑶山中学。在此次调查中,瑶山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都有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陀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一)瑶山民族小学陀螺游戏状况

在瑶山小学,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三种途径玩陀螺,即体育课、少年宫和大课间活动。把陀螺作为体育课是在高年级,也就是四年级之后。体育课每周一次,一次两节,在体育课上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教学生玩陀螺。据瑶山小学体育老师蒙老师介绍,陀螺课是很多男生喜欢的内容,通常由老师先讲解玩法、规则以及注意事项之后,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由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放陀击陀的准度,学校老师还对陀螺游戏做了改变,如将旋放区设定为一张圆形的橡胶盘,盘内画10个同心圆,每个圆环中标有从101的数字,学生一起在一定距离进行放陀,看谁的离中心近,谁为胜。

 

图16:改变后的竞旋盘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学校为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活动场所。据瑶山小学王校长介绍,少年宫共开展陀螺、刺绣、舞蹈、绘画、音乐等15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较全的设备,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供了便利。陀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也深受许多学生喜爱。少年宫的陀螺项目,不想体育课,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喜欢,不管年级高低,都可以参加。少年宫陀螺项目是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之后,地点为学校陀螺场,由蒙老师和覃老师共同指导。

瑶山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为锻炼学生身体,强健学生体魄而开展的全校学生健身活动。活动内容有跑步、球类运动、踢毽子、陀螺、猴鼓舞、竹竿舞及其他运动游戏等。大课间活动是在上午第一节课课后,有40分钟的时间。陀螺项目在四、五、六年级中开展,地点在陀螺场,学生们自由活动,尽情享受陀螺带来的乐趣。

     

图17: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秉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精神文明,贯彻省、州、县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通知》,瑶山民族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已有三年多的时间。陀螺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陀螺游戏不仅强健了学生体魄,提升了学生素质,也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二)瑶山民族中学陀螺游戏状况

2004年被贵州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挂牌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以来,瑶山民族中学一直把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本校的校园特色文化来抓,特别注重的是打陀螺,学校体育工作目标是:将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训练融合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并设为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科目。使学生经过学习和训练,养成体育锻练的习惯,掌握陀螺运动的技术要领,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基础。发扬和传承民族体育运动。把陀螺训练基地工作和陀螺特长生的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出成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陀螺运动后备人才。

1、硬件设施保障

    学校建有陈列室一个,里面陈列着瑶族的各种文化符号,陀螺也是其中之一,成为了了解瑶山瑶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学校建有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以此为依托,修建成两个专用陀螺训练场地,购置了陀螺,陀螺鞭杆,垫子等器材,训练器材得到了充实,能满足了学生活动、训练和比赛,改善了陀螺训练基地的基本条件。

    2、制度保障

学校成立了陀螺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及陀螺教练员为管理人员,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制度加以保障,如《瑶山民族中学陀螺教学推广制度》、《瑶山民族中学陀螺教学检查制度》、《瑶山民族中学陀螺保管制度》、《瑶山民族中学陀螺训练制度》等。学校每年五月份下旬设立“校园陀螺文化周”,引导学生对陀螺文化的理解由外形的模仿转化到对精神的感悟,倾力打造校园陀螺文化,每学年用一至三周时间,在全校掀起轰轰烈烈的陀螺文化系列活动,如各种形式的陀螺比赛、陀螺文化征文或演讲比赛、陀螺文化书画摄影展等。

    3、师资保障

学校配备有足够的体育教师,有专职陀螺教练员——全国陀螺冠军谢老师,还有两位教师毕业于贵州师大体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兼任陀螺教练。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每星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陀螺训练,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并掌握相关的陀螺知识与技能。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编制了一本陀螺课程的校本教材,用于指导教学。

    4、经费保障

学校加大陀螺经费建设投入,确保每年有足够的特色建设经费,以保障陀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每年得到县民族局补助壹万元以上的陀螺经费,2013年州体育局补助贰万元陀螺专用经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外,学校还从每年学校经费投入中抽取6%作为陀螺训练基地的专项费用。

5、时间保障

学生每周两次体育课,陀螺课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陀螺课由专门的陀螺教练进行指导,教授陀螺的基本知识,如何放陀、攻陀、防守、铲陀及各种花式。据谢老师介绍,学生们对陀螺游戏十分喜爱,有时基地的陀螺都不够用。学校七年级学生周一至周四的课外活动中也安排了陀螺项目。此外,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从每个班抽取六人成立了学校陀螺训练队,还制定了陀螺队训练计划。(见附录一)

五、关于瑶山瑶族陀螺游戏现状的思考

1、生计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新事物的涌现,改变了陀螺游戏的生存环境,作为重要的瑶族文化符号之一,陀螺游戏的传承已经出现了危机。

2、开发旅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经过加工包装过的陀螺游戏,更多的强调的是表演性质,其文化内涵和全民健身价值已不突出。

3、“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陀螺游戏在学校以课程、课外活动内容或是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对于学校了解民族文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也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化内涵缺失。学校练习打陀螺,更多的是为了参加各种比赛,陀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淡薄,据调查很多学生都不知道陀螺的来龙去脉;评价体系不健全。据调查体育课学习的陀螺,并不作为学生体育考试的考核内容,也不作为中考考察的内容;学生升学压力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反对学生打陀螺。培训出来的陀螺运动员,因为不能升学,而外出打工,优秀陀螺运动员流失现象比较多等。

4、大众传媒以其传播迅捷、信息量大、易于模仿等为特点,在今天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理应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也有很多人在关注这个话题了。比如陀螺游戏已经搬上了电视荧幕,很多介绍瑶族文化的书籍中也有对陀螺游戏的精彩介绍等。

5、无论是学校、旅游或者传媒,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还在于民族成员自身的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意识提高很大程度上又在于是否受过较好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对于瑶族文化的传承有危机感的人,大都是瑶族人中的“知识精英”,如学校的教师、政府里的干部等,而且这些“知识精英”也在努力的做一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事情。

 

 

 

 

 

 

 

 

 

 

 

 

 

 

 

 

 

 

附录一:考察计划

瑶山乡瑶族幼儿游戏考察计划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012级硕士  刘金飞

 

我是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2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计划在20144月、2014年7月先后二次去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对瑶族幼儿游戏进行考察

一、考察目的

    通过瑶族村寨(自然状态下)和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标准化状态下)幼儿游戏的调查,试图探析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在此进程中民族幼儿教育如何更好地围绕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发展

、考察内容

1.瑶山瑶族村寨中的幼儿游戏;

2.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的幼儿游戏

考察方法

1. 文献法:通过文献法查阅和搜集瑶山瑶族社会存在的幼儿游戏及其变迁

2. 观察法:对两个空间环境中的幼儿游戏进行细致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

3. 访谈法:通过深度访谈苗族村寨不同年龄组对于幼儿游戏的印象,访问当前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口述史、田野调查、教育叙事、个人生活史、参与观察)

、考察时间、考查线路

1. 第一阶段(2014317日——4月10日

   北碚——重庆——都匀市——荔波县——瑶山乡——荔波县——都匀市——重庆——北碚

2. 第二阶段(201471——20日

  北碚——重庆——都匀市——荔波县——瑶山乡——荔波县——都匀市——重庆——北碚

五、考察人员刘金飞等四名硕士生

、经费预算

1. 第一阶段

(1) 交通费:400元

(2) 住宿费:600元

(3)资料及杂费:200元

2. 第二阶段:

(1) 交通费:400元

(2) 住宿费:600元

3)资料及杂费:200元

                                               总计2400

 

 

                                                201439

 

 

 

 

 

 

 

 

 

 

 

 

 

 

 

 

 

附录二:考察提纲

一、瑶山瑶族村寨地理地貌特征:通过观察、访谈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

1.地理地貌特征

2.自然村落(寨子)数量及分布(村落格局)

瑶山瑶族村寨族源及人口状况通过资料查阅或访谈,了解村寨的民族组成状况,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及其族源状况。

瑶山瑶族村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资料查阅、访谈、观察相结合)

1.民族语言及其使用状况;

2.寨佬(或民间首领)、有威望的人物、巫师(老魔公)等重要人物

3.祭祀风俗、婚嫁风俗,节日习俗,日常习俗等

4.村规民约有哪些?由谁制定?

瑶山瑶族村寨幼儿游戏访谈与观察村寨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变化

1.按年龄进行分组访谈与观察:老年组(60岁以上)、中年组(35-60岁)、青年组(18-35岁)、少年组(6-18岁)、幼儿组(3-6岁)等五组人员幼儿时期的游戏种类、玩法及其对游戏的态度;访谈、观察、拍照)

2.将搜集到的信息汇总,描绘幼儿游戏的发展变化,并尝试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以当下幼儿正在玩的游戏为观察对象,深入观察与分析该游戏的玩法、游戏规则、游戏环境等,分析自然状态下幼儿游戏的特点及游戏可能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等;

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幼儿游戏的访谈与观察(选取一所正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

1.参与幼儿一日活动,认真观察幼儿游戏:游戏的种类、玩法、时间、规则、环境、教师指导等;

2.深度访谈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认识和态度、对于幼儿游戏的操作经验、在幼儿游戏中的人文关怀等;

3.认真分析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的幼儿游戏特点。

、考察注意事项

(一)考察记录手段

1.观察时拍照和录像;

2.访谈时拍照和录音;选拍照片;

3.考察幼儿游戏时观察、访谈、拍照和摄像相结合;

4.随时带上笔记本,记下重要事项和细节;

5.尽量坚持每天写考察日志。

(二)考察安全

一是与人交往的安全;(有礼有节,尊重当地文化,合理表达)

二是随身携带物的安全;

三是周围自然环境的安全;(狗。。。蛇。。。。等)

 

 

 

 

 

 

 

 

 

 

 

 

 

 

 

 

 

 

 

 

附录三:部分考查日志

  4月2日                       星期三                         天气阴

清晨欢快的鸟鸣敲醒了沉睡的我,新的一天开始了。按照原定计划,今天去王蒙赶集,早早地吃过早饭,我们一行四人便坐上了去王蒙的小巴。一路上,我和高东聊起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到了王蒙,我们径直走向了瑶山民族中学。因为事先没有联系,所以本没打算进去的我们,正准备打电话给校长的时候,遇到了学校莫主任,经过简短的介绍,他就领我们进校了。

莫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民中陈列室。一个小小的陈列室,集中反映了瑶山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服饰、铜鼓、牛角、陀螺、猎枪、弓箭、鸟笼、和仓......我们一边拍照,一边提问,一边一边听着莫主任的介绍。当我问及陀螺的时候,莫主任给我推荐了民中的体育老师谢老师,他也是全国陀螺运动的多项冠军得主。于是,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室内运动室,观看几个正在为比赛做准备的学生练习陀螺。观看的过程中,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陀螺游戏的来历、玩法、规则等,一时兴起,谢老师还给我们现场表演了花式陀螺。从学校出来,我们还有幸地到了谢老师的家里,参观了制作陀螺的作坊,谢老师还爽快的答应了为我们现场做一个手工陀螺的请求。在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除了谈及制作陀螺的工序,我们也聊到了瑶山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

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了瑶山民族小学。参观了一下校舍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后,在课间的时候遇到了学校的后勤主任,也是学校体育老师蒙老师。在与之交谈时,得知下面两节课就是体育课,上课内容为猴鼓舞和陀螺。在征得孟老师同意之后,我便有幸观摩了这两节课,有幸的观看了令人震撼的猴鼓舞,有幸的知道了各种形式的陀螺游戏。放学之后,我们的到了民小王校长的接见。在与王校长的交谈过程中,针对我们各自的研究兴趣,我们都向王校长做了咨询,王校长也不厌其烦的一一作答,并说如果我们有需要,他会尽量给我们提供便利。

晚饭过后,徐书记邀请我们和乡干部们一起观看了电影《杨善洲》,让我们了解了一位一心为民、舍己为人、公私分明的党的好干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党性的教育。晚间,我们到农家和他们一起品尝山上打来的鸟,和他们一起聊天、喝酒、唱歌,在欢声笑语中让我感受到了瑶族人民的热情、朴实和他们文化的吸引力。

 

 

 

  4月5日                        星期六                        天气雨

清晨,我们收拾好行装,开始今天的调查。今天是清明节,在汉族的传统里,今天是祭祖的日子,不知道瑶族是否也会在今天祭祖?他们的祭祖方式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哪些人要祭祖?哪些不祭祖?为什么?这是今天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一家瑶家。他们全家人正在张罗今天祭祖的事情,有在收拾纸钱之类的、有在蒸肌肉和猪肉的。我们围在一起,询问了户主有关清明祭祖的活动。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清明祭祖是近两年才在瑶族地区开始的,在瑶族的传统中是没有这个节日的,之所以有些家庭要在今天祭祖,是与外界接触之后发生的改变。这一点,也在访问何乡长的时候得到了印证。何乡长说,瑶族本身没有清明节,也没有什么祭祖活动,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祖先坟墓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只有寨子里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另外,我们还询问了何乡长关于瑶族历史、瑶族对于牛的看法、瑶族丧葬、瑶族现在的教育情况等。

今天,我们还有幸参加了一场瑶族祭祖活动。这次祭祖活动是村主任家举办的。村主任家的祖坟很远,由老人在前面领路,全家老少带着一头小猪仔,酒、糯米、鸡以及纸钱、鞭炮等一同前往。到了墓地,众人就开始忙活。整理坟头,砍去杂草,用土和石头在坟头上堆砌,又在坟上插上上面挂着白幡的竹竿和点着的香。整理完坟头,就把祭品摆放在事先铺好的桑叶上面,把纸钱给小孩儿让其贴于坟头,并说保佑其考上大学之类的。然后瑶王敲着铃铛,向坟前撒着米,轻声唱着什么,家人围在坟前仔细观察从坟里爬出来的蜘蛛,然后将其抓住,包好,听村主任说这些蜘蛛是要拿回家供奉的。捉完蜘蛛,瑶王就把供奉的酒,端起分给家人喝掉。然后就是杀猪宰鸡,瑶王拿着这些血端在坟前,倒上酒,又念念有词地唱着什么,唱完之后,就将堆在地上的纸钱烧掉。最后由两个孩子将鞭炮点燃放掉,然后大家收拾好东西一起回家。整个的祭祖过程大概持续近一个小时,全家老小一起参加,始终有说有笑。

 

 

 

 

 

 

 

 

   4月1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清早,在谢友民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瑶山中学。跟教务处莫主任说明来意之后,获得了其许可,我们来到了七年级3班听课。这个班共有38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22人,以布依族的学生居多。两人共桌,男女共桌比较少,桌子之间间隔比较大,教师空间适中。在墙壁的四周张贴着各种励志名言,在后墙上贴有各种班级荣誉证书。全新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话筒性能良好,教师和学生都能比较熟练的使用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教室内有两个广播,黑板是可以活动的两块上下叠在一起,有自己的图书角,里面摆放有各种科普读物和文学名著等。

今天一共有七节课,上午四节分别是数学、英语、语文、政治,下午三节分别为体育、微机和班会。课堂表现出以下几个现象:1、课堂氛围比较积极,师生互动较多;2、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相结合,教师指导充分;3、学生十分在意考试分数;4、坐在后两排的学生似乎学习兴趣不高;5、男女生之间关系表现出敏感的一面;6、班主任更多地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安全问题;7、课本基本上是采用人教版的,没有民族文化的元素体现在课堂之上。

学生宿舍环境较差,8-12人一间寝室,有两栋宿舍,有一男一女两名宿管。上下铺,床比较窄,没有太多空间存放衣物,没有安装风扇。寝室文化建设缺失,手机游戏、追逐打闹、打牌等是学生寝室的主要活动。宿舍下面是一条比较深的河,水流比较湍急,有学生在河边洗脚的现象。每层楼一个公共卫生间,异味较重。用水比较方便,晚上十点下晚自习,十点四十熄灯。熄灯之后,也有高声喧哗的现象存在。

 

 

 

 

 

 

 

 

 

 

 

 

     4月13日                        星期日                         天气阴

广西南丹里湖瑶族乡生态博物馆是今天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早饭过后,我们便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博物馆进发。在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两条竹篾弯成一个拱形,两端都扎进土里,形似一座“桥”。在“桥”的前边,放有一根木棍,周围有祭祀过的痕迹。当时,我们就在想,这是否跟在瑶山瑶族乡菇类村九加组寨前的红线连接枫香树和地面相类似,目的是求子。为此,我们先绕道进了一个村寨,到了一家农户。在于大哥交谈的时候询问道此事,果然与我们想的一样,目的就是为了求子。在这大哥家,我们也向他和他的孩子询问了有关学校教育的相关问题。

出了大哥家,我们继续沿路向博物馆前进。由于下雨,我们行程比较慢。在快到博物馆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以前想看但没看见过的图腾柱。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路途,我们走进了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但却陈列着各种与白裤瑶族源历史、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相关的物件,生动再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下午,我们本打算拜访的怀里小学教师何光斌居然主动联系我们,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都访谈。在访谈中,我们的问题涉及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学校教育的问题、怀里小学寄宿制的情况,德育情况,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情况等,何老师都一一给出了他的看法。晚上,何老师邀请我们到他家去观赏一个黎夏等人合作拍摄的瑶族文化传承的纪录片,何老师还送给我们经过他整理的瑶族文化资料以及一本有关瑶族文化的小册子,这对我们的调查大有裨益。

在今天的调查过程中,我觉得以下这几个方面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自觉。作为一名白裤瑶瑶族人,应当有自己文化的自觉性,自觉地去深切感受自己的文化,自觉地描述自己的文化,自觉地承担起传承自己文化的重担。何光斌老师、黎夏老师,包括瑶山乡的何乡长、谢书记、谢友民老师等很多受过较多教育的瑶族人民,已经意识到自己本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成色,甚至在逐渐走向衰亡,所以他们已经有所行动。不论是通过旅游也好,学校教育也好,或是大众传媒也好,总之他们正在成长为白裤瑶文化的守护者。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很多,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承民族文化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大众传媒以期信息量大、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而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之一。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些经典的内容是极富价值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价值始终没被发掘或发掘的较少,甚至被埋没。通过纪录片、歌碟、连环画、动画片、娱乐节目等形式来展示民族传统文化,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而事实上,一些白裤瑶文化的守护者们正在探索这条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