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田野考察报告
一、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照
(一)学生入学的情况
1. 学生上学的主动性
学生是否喜欢上学、是否愿意主动去学校,并对上学抱有期望等,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入学态度。如果学生愿意主动去学校并对上学抱有期盼,表明学生的上学态度是积极的,学校教育能够发挥吸引学生入学的功能,反之,则学校不能够吸引学生入学。
学生上学的主动性体现的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愿望和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是自己想上学,对学校的接受和适应会快一些,也更容易喜欢学校生活;相反,如果学生是在父母或者老师等外界的强迫下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的,对学校本身就存在心理抵触,也就更容易厌学。图2-1显示,有84.5%的学生都是自己想上学,而只有15.5%的学生觉得是在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下才进入学校的。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学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都是自主自愿的。
|
图2-1 学生上学主动性的情况统计
2. 学生的读书期望
从统计情况看,边境民族学校学生虽然长期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但他们的读书期望依然很高,期望自己读到大学及其以上的学生占71.4%,其次是高中,占11.7%,初中占11.0%,期望自己只读到小学的学生最少,仅为3.9%(见表2-1)。在与三个班120多名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让我描述“我的大学”,当我说到大学的图书馆、操场、校车等等时,他们总是一起发出赞叹。他们没有去过大城市,更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学。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大学美好生活的幻想和对上大学的期盼。统计结果表明,边境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读书充满了期望,希望通过自己多读书来改变命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心中的读书理想,至少也说明,学生的初衷还是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
表2-1 学生上学期望统计表
上学期望 |
频率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小学毕业 |
11 |
3.9 |
3.9 |
|
初中毕业 |
31 |
11.0 |
14.8 |
|
高中毕业 |
33 |
11.7 |
26.5 |
|
大学及其以上 |
202 |
71.4 |
97.9 |
|
无所谓 |
6 |
2.1 |
100.0 |
通过对第一方面“学生上学态度”的分析,有84.5%的学生是自己想上学的,且有71.4%的学生期待自己能够上到大学。多数学生都是自主自愿的进入学校求学,且对读书的期望较高,七成学生期望自己能够升入大学,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入学状况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3. 入学状况:繁华数字背后的国家强制力
表2-2 澜沧县2003年-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情况
年度 |
小学 |
初中 |
|||
适龄儿童入学率 |
女童入学率 |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 |
净入学率 |
毛入学率 |
|
2003年 |
95.7% |
93.23% |
91.23% |
36.89% |
95.7% |
2004年 |
97.9% |
93.46% |
91.46% |
39.81% |
96.09% |
2005年 |
98.9% |
94.97% |
92.56% |
42.9% |
96.99% |
2006年 |
99.1% |
95.99% |
93.33% |
45.62% |
97.78% |
2007年 |
99.2% |
96.97% |
93.58% |
46.61% |
97.98% |
2008年 |
99.37% |
98.93% |
94.62% |
43.52% |
97.67% |
2009年 |
99.57% |
98.94% |
94.41% |
48.62% |
97.98% |
2010年 |
99.61% |
99.81% |
95.12% |
47.51% |
98.02% |
2011年 |
99.63% |
99.83% |
95.26% |
47.7% |
95.7% |
2012年 |
99.79% |
99.79% |
95.29% |
48.67% |
95.7% |
2013年 |
99.82% |
99.93% |
95.3% |
48.92.7% |
105.19% |
入学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情况之一。从表2-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澜沧县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从最低的98.2%到100%,基本实现了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而且作为特殊全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女童,其入学率也达到了99.93%和95.3%。然而与其它西南边境县一样,澜沧县在实现“普六”和 “普九”中具有很强的强制力,特别是在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方面,往往利用政府的行政强制力,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家长采取经济罚款等手段。从90年代至今,澜沧县进行“普六”验收,凡是不入学的儿童,其家长就要受到200元的罚款,老百姓盘算,200元的罚款远远高于送孩子去上学的费用,于是老百姓纷纷选择送孩子去学校。
澜沧县教育局信息网上有这样一则报道说:“澜沧县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了旨在保证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的地方性措施和村规民约,将适龄儿童的入学与国家有关扶贫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挂起钩来”。在澜沧的实地调研中,各乡镇基本都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去保障‘两基’工作的实现,除了传统的经济罚款之外,还有取消土地承包权、停发最低生活补助、将来不办理结婚证等多种方式的处罚。罚款、补助等这些方式都是国家政府施加的外在强制力,其在改善边境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状况下,也滋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有老师们说道“低保补助刺激家长送小孩上学的问题上,滋生了一些懒人、酒鬼,家长变得不愿意劳动,一拿到低保就来逛街;甚至带来道德滑坡‘有一个姓李的村名,30多岁,拿刀逼着自己的父母,把低保拿出来,去买摩托车’。
(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
1. 学生上学的快乐度
为了调查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快乐度,问卷中设计了“你觉得在学校读书快乐吗”一题,试图直接测试学生读书生活的直接感受。表2-3显示,学生在校学习的快乐度较低。选择“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人分别为40.3%和15.9%,两项合计为56.2%,占被调查者总数的一半以上。选择“比较快乐”和“非常快乐”的人分别为14.8%和16.6%,两项合计31.4%。这表明,学生在校读书的总体感受偏重不快乐。
在澜沧县教育局的访谈中,一位教学20多年而如今在教育局工作的领导,用“痛苦”一词来概括现阶段澜沧教育的特点。这种痛苦表现为:学生痛苦,为听不懂、学不会而痛苦;教师痛苦,为辛苦教学,成效低、没有成就感而痛苦,校长痛苦,为学生逃学、辍学而痛苦;最后是家长痛苦,为多年教育投入打“水漂”而痛苦。学生如果在学校生活是痛苦的,他自然没有继续读书的意愿和动力。
表2-3 学生上学快乐度统计表
非常快乐 |
7 |
16.6 |
16.6 |
16.6 |
比较快乐 |
42 |
14.8 |
14.8 |
31.4 |
一般 |
35 |
12.4 |
12.4 |
43.8 |
不快乐 |
114 |
40.3 |
40.3 |
84.1 |
非常不快乐 |
45 |
15.9 |
15.9 |
100.0 |
(1)上学快乐度的性别差异
表2-4清晰的显示,上学快乐度在性别这个维度的差异,在“非常快乐”和“比较快乐”两个维度上,女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在学校里更加容易感到快乐;而在“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这两个维度,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学校里的快乐度更低一些。男生选择“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比例分别为47.3%和18.7%,合起来的比例为66%,占学生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二。访谈中,不少老师也反映,小学时男女生的学习情况基本差不多,到了初中,最难教的就是男生,上课不听讲趴着睡觉,课后不做作业,语文不想学,英语学不懂,经常逃学,成群结对的跑出学校。
表2-4 性别*上学快乐度交叉制表
|
非常快乐 |
比较快乐 |
一般 |
不快乐 |
非常不快乐 |
||
|
男 |
|
20 |
16 |
10 |
61 |
32 |
|
15.9% |
14.3% |
8.9% |
47.3% |
18.7% |
||
|
女 |
|
27 |
26 |
25 |
53 |
13 |
|
17.8% |
15.2% |
14.6% |
35.7% |
11.3% |
(2)上学快乐度的民族差异
读书快乐度在不同的民族学生上是否有差异?为方便起见,我们对民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如表2-5 ),卡方值为23.127,显著性水平为0.283,大于0.05,说明读书快乐度在民族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调研中发现,不同的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和融合程度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在多民族共校的澜沧某中学,学校里最好动的就是佤族和傣族学生。佤族世代住在山头上,站的高看得远,性格比较豪爽,心胸也更宽阔。学校的六一晚会,佤族学生总是很积极,敲木鼓,甩头舞都充满了活力和野性;傣族学生生活在坝子里,家境富裕,在学校里也很活跃,性格很开朗,总是踊跃的表现自己,唱的歌、跳的舞大多是歌颂美好生活的;而拉祜族学生则有些“内向”,甚至“自卑”。 在学校了没有什么表现欲望,他们不想也不敢去参与学校活动,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心理知道就是不敢说也不想说”。
表2-5 民族*上学快乐度卡方检验表
|
值 |
df |
渐进 Sig. (双侧) |
Pearson 卡方 |
23.127a |
20 |
.283 |
似然比 |
26.161 |
20 |
.161 |
线性和线性组合 |
.268 |
1 |
.605 |
有效案例中的 N |
283 |
|
|
a. 18 单元格(60.0%) 的期望计数少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1.36。 |
(3)上学快乐度的住读、走读差异
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多为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相当远,最远的到学校有100多公里。同时为了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从2000年开始普洱实行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从小学高段到初中,多数学生只能长期在学校住读。在问卷中有86%的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里,以住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14%的人是走读。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如表2-6),卡方值为30.080,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说明学生读书快乐度在住读学生和走读学生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表2-6 住读、走读*上学快乐度卡方检验
|
值 |
df |
渐进 Sig. (双侧) |
Pearson 卡方 |
30.080a |
4 |
.000 |
似然比 |
28.985 |
4 |
.000 |
线性和线性组合 |
23.933 |
1 |
.000 |
有效案例中的 N |
283 |
|
|
a. 1 单元格(10.0%) 的期望计数少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3.92。 |
结合表2-7可与看出,住读学生在校感到“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8.9%,均超过了走读学生的35.1%和15.4%;相反,走读生感到快乐的比例却超过了住读生。这说明长期在学校里生活的住宿生,他们的快乐度要低于每天可以回家的走读生。
表2-7 学生住读、走读上学快乐度情况统计
|
非常快乐 |
比较快乐 |
一般 |
不快乐 |
非常不快乐 |
|
|
住读 |
10.8% |
13.8% |
12.2% |
41.1% |
18.9% |
走读 |
17.5% |
21.6% |
13.5% |
35.1% |
15.4% |
|
合计 |
16.6% |
14.8% |
12.4% |
40.3% |
15.9% |
(4)上学快乐度的学段差异
根据义务教育学段的划分,将问卷中涉及的六个年级分为两个学段,四、五、六年级归为小学段,七、八、九年级归为初中段,对其上学快乐度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20.137,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1,说明学生上学快乐度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上差异极其显著。初中阶段学生在校感到“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均远远超过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体说来,随着年龄由低到高的变化,读书不快乐的比例大致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不愿意读书的人越多。
表2-8 小学、初中*上学快乐度卡方检验
|
值 |
df |
渐进 Sig. (双侧) |
Pearson 卡方 |
20.137a |
4 |
.000 |
似然比 |
19.839 |
4 |
.001 |
线性和线性组合 |
14.791 |
1 |
.000 |
有效案例中的 N |
283 |
|
|
通过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快乐度的卡方检验,发现性别、民族差异对学生的上学快乐没有显著影响,而读书类型和学段差异却影响着学生在校快乐度的体验。走读生往往比住校的学生更能感到快乐,随着学段的上升,初中阶段的学生比小学阶段的学生快乐度要低。
2. 学生对学校的满意情况
(1)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满意情况
调研中发现,8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不满意,对学习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比较低。调研发现,边境中小学学生对学校的住宿和伙食的满意度较高,分别为92.6%、85.8%(如表2-9),可见住宿、伙食等外部条件并不是制约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卷中有67.5%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不满意,访谈发现,并不是老师讲的不好或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总是力求放慢节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新知识,对于听不懂的学生还会做课后辅导。但是教材的知识对于边境民族学校的学生来说太难了,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科目多、知识量大,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听不懂、学不会,越学越像天书”,学业成绩自然不高,慢慢的开始偏科、厌学,最后甚至导致辍学。
表2-9 学生对住宿、伙食、教学和成绩的满意情况
|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满意 |
合计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 |
住宿 |
31.8% |
19.1% |
41.7% |
92.6% |
5.3% |
2.1% |
伙食 |
15.9% |
30.0% |
39.9% |
85.8% |
11.7% |
2.5% |
教学 |
9.6% |
11.1% |
11.8% |
32.5 |
42.3% |
25.2% |
成绩 |
2.8% |
8.5% |
7.4% |
19% |
64.0% |
17.0% |
(2)学生厌学、逃学现象突出
学生对学校满意情况还可以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在校出勤率体现出来,对于学习态度方面,访谈中,老师们在回答“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三分之二的老师提到“学生不爱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厌学严重”这样的话语。澜沧县有49.17万人,从学前班到高中全部学生总人数是5万多,学生厌学,相当讨厌学习。受条件所限,来自偏远地区的部分适龄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而直接上的一年级,基础差,听不懂而厌学;到了小学高段知识越来越难,基础差的跟不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就开始“混日子”;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厌学更加突出,人是在学校,心却不在学校,上课睡觉,即使被点到回答问题也莫不在乎,应付了事。
随着厌学程度的加深,学生表现出逃离学校的强烈愿望。逃学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在澜沧的调研过程中,某校教导主任一再讲到让人操心的陈姓学生。这个学生才上一年级,进入学校已经三个多月还是变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和不喜欢学校生活,他经常偷跑出去,老师把他找回来,稍不注意他又跑了。特别是赶集的日子,早上还在学校,下午他就随村来赶集的人一起回家,老师去他家里做过两次家访,然而三个月来他的逃学接连不断的发生。初中逃学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在考察的学校,学校有20-30名流动生,到了周五、节假日前期,学生逃课最多的一天能一百多名学生缺课(见表2-10)。
表2-10 澜沧县县某中学一周学生到校情况统计(未到学生数不含请假学生)
时间 |
应有学生数 |
实到学生数 |
未到学生数 |
旷课比例 |
不在校比例 |
星期一 |
1125 |
1023 |
102 |
9.06% |
9.97% |
星期二 |
1125 |
1037 |
88 |
7.82% |
8.48% |
星期三 |
1125 |
1036 |
89 |
7.91% |
8.59% |
星期四 |
1125 |
1036 |
89 |
7.91% |
8.59% |
星期五 |
1125 |
1032 |
93 |
8.26% |
9.01% |
根据对教务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生逃课的最大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喜欢读书:
他们明显的呈现出了对学校的排斥,不喜欢待在学校,不喜欢学习。 学校过去没有围墙,孩子们一群一群的偷跑出去,老师除了正常教学,还要去找逃学出去的学生。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学生的安全也难以保证。为了防止学生逃学,学校专门修建了围墙,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害怕老师一般不会逃课,而高年级的学生仍然会翻越围墙,逃出校门外。
3. 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
调研中发现,边境民族学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民族性,以第三次调研的学校为例,六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最少的,普义小学也在86.1%,最多的雪林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超过96.2%(见表2-11)。然而,边境民族学校的课程是按国家的课程标准统一开设的,以语数外主科为主,音、体、美的一周两个课时,一半的学校没有开设任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雪林小学、雪林中学和竹塘中学三所学校开设了地方课程,分别叫做中国梦和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指“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使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而中国梦则是围绕云南地方特色的两本教材进行(如图2-2),笔者翻看了教材,主要是认识动植物名称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忽视了学生的民族性。
表2-11 边境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名称 |
总人数
(人) |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人) |
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 |
有无校本课程 |
有无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名称
|
曼芽小学 |
35 |
31 |
88.57% |
否 |
否 |
无 |
普义小学 |
611 |
526 |
86.1% |
否 |
否 |
无 |
普义中学 |
358 |
311 |
86.87% |
否 |
否 |
无 |
雪林小学 |
326 |
314 |
96.2% |
否 |
有 |
中国梦、三生教育 |
雪林中学 |
489 |
465 |
95.09% |
否 |
有 |
中国梦、三生教育 |
竹塘中学 |
1125 |
1048 |
93.15% |
有 |
有 |
三生教育、少年宫 |
图2-2 雪林中小学所用地方教材
中国梦、三生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们都很喜欢,可惜的是一周才有一个课时(见表2-12),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迎新晚会上,学生们会主动的准备一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节目,对于节目的排练,这些佤族学生很有天赋,老师不用操心,只要把录音机准备给他们就可以了。佤族学生唱歌、跳舞的天分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
表2-12 澜沧某中学课程表
课时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 |
星期一 |
英语 |
数学 |
历史 |
生物 |
音乐 |
语文 |
计算机 |
星期二 |
语文 |
英语 |
数学 |
体育 |
美术 |
历史 |
数学 |
星期三 |
英语 |
语文 |
政治 |
地理 |
生物 |
自习 |
三生教育 |
星期四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计算机 |
体育 |
政治 |
社会实践 |
星期五 |
数学 |
英语 |
语文 |
劳技 |
地理 |
中国梦 |
生物 |
4. 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民族语为辅
调查的283名学生中,有229名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语言运用比较自如,有42名学会说一点,只有12名学生完全不会民族语。在澜沧,全县42万人,汉族有11万多,拉祜族有21万多,拉祜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拉祜语,进入学校之前,他们只会说民族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学生的课下交往,学生都说自己的民族语言。
当这些学生从一年级进入学校,对汉语完全属于陌生状态,针对此,部分学校开设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汉语为主,民族语作为辅助;二是以民族语为主,汉语作为辅助。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整个澜沧县有168所中小学(截止到2013年),只有“大塘子小学”和“瓦峰小学”两所学校使用第二种模式,其它学校都采用第一种模式,以汉语为主,民族语作为辅助。
学校里一到三年级民族语用的更多,多是本民族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再由外地教师接手,逐渐过渡到汉语,而到了初中完全用的是“普通话”。特别是,现在民族地区所用的课本内容主要都是汉语编制,汉语所编写的教材与他们的语法不一致,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编码和转换。他们看到课文,看到汉文,他们就像是看英语、日文一样,每个字都只是符号,看不懂。 5、6岁进学校,他们先要学我们的方言“汉话”,学会方言后再学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已经是除了方言外的第二外语,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问卷中,有26.9%的学生希望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48.8%的学生希望使用双语来进行教学,只有24.38的学生希望用汉语来进行教学(见图2-3)。
图2-3 学生对教学语言的偏好情况
5. 学生课外活动情况
(1)民族文化活动缺乏
调研的学校,课外活动基本上只有体育运动,比如常规的打篮球、等体操,毫无民族特色。就连过去搞得比较好的“六一活动”也停止了。一方面是教师精力有限,不愿意多花时间和功夫去组织学生,另一方面,受到“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的影响,对处于边疆地区的学校限制的更多、更严。由上面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和不必要的麻烦,尽量不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表2-13显示有153人均没有参加过学校的活动。
表2-13 学生参加民族文化相关活动的频率 |
|||||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一个学期至少2次 |
59 |
20.8 |
20.8 |
20.8 |
一个学期1次 |
71 |
25.1 |
25.1 |
45.9 |
|
没有参加 |
153 |
54.1 |
54.1 |
100.0 |
|
合计 |
283 |
100.0 |
100.0 |
|
形成对比的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民族歌舞活动”,其次是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最不喜欢科技活动。访谈中,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活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特别是傣族女生对傣族歌舞很感兴趣,学习起傣族歌舞很卖力,对于次数很有限的歌舞兴趣小组也积极参与(见图2-4)。
图2-4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图
(2)中缅(越)学生交流互动有限
边境民族学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边界性或称为边疆性,自古以来边境两边的边民本是同宗同源的族系,但由于战争、政治分界等方面的原因而分居于两个国家。例如,分布在广西的壮族与越南的少数民族侬族本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历史上的血缘无法分离;同一族源的佤族分别居住在中国的雪林和缅甸的昆马。中国人与接壤国的文化、教育、婚姻等各方面的交流由来已久,所以在边境地区出现了“一寨两国”的现象,在寨子里甚至出现一口水井两个国家的人民同时使用。学校方面,在最靠近边境的地区,两边学校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有些就是一个界碑、一座山或是一条河的阻隔。
然而,教师问卷中涉及“学校与接壤国家的学校开展过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与接壤国学校的学生进行过联谊”两题,选择不符合的比例分别为61.2%和78.4%,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一事实。有79.5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中缅(越)的交往或联谊是。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禁毒教育,学校经常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讲解,也会定期请禁毒所的人员到学校开展“禁毒防艾”的讲座。
图2-5 中越(缅)学生交流互动情况
(三)学生的升学情况
1. 学习成绩低
一方面,边境民族学校的学生不愿意上学,逃学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这些已在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统计数据显示,其呈现出低下的学习成绩。我们以澜沧县某学校小升初的考试成绩为例。
表2-14 澜沧某小学小升初考试成绩(N=108,满分100分)
语文 数学 思品 |
平均分 46.6 37.2 41.8
最高分 72 69 70
最低分 2 3 3 |
表2-14显示,该小学语文的平均分是46.6分,数学的平均分是37.2分,思品的平均分是41.8分,小升初的各科考试成绩平均分均没有超过60分的及格线,最低分还出现了2、3分的各位分。我们很难相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后能适应中学的学习。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以至于到中学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厌学,甚至辍学。
小升初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初中的成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以澜沧某中学的中考成绩来说明问题。表2-15 显示,在138个初中毕业生中,语文的平均分是70.23分,最高分为83分,数学的平均分为57.94分,最高分为85分,英语的平均分为42.97分,最高分为75.5分。各科的最低分,除历史和化学分别为38分和39分,其它各科平均分均在30分以下。平均成绩最高的为化学72.5分,最低的为英语为42.97分。但根据该校教务老师的陈述,这是学校历年以来最好的中考成绩,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奇迹”,学校未来想要出这么好的成绩是不太可能的了。
表2-15 雪林某中学中考成绩(满分100分)
科目
分数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思品 |
历史 |
物理 |
化学 |
平均分 |
70.23 |
57.94 |
42.97 |
71.2 |
65.88 |
49.83 |
72.5 |
最高分 |
83 |
85 |
75.5 |
86 |
90 |
84 |
96 |
最低分 |
25 |
19 |
23 |
27 |
38 |
29 |
39 |
而澜沧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总人口42万,拉祜族有22万。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老师普遍反映,拉祜族学生相对集中的学校,其学习成绩要明显低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集中的学校。事实是否正如老师说的呢?我们以澜沧县某中学为例,该学校共有1125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有1048人,占学生总数量的93.15%,而比例较大的是拉祜族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84.7%。以下是该学校2014年初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和初三中考成绩的统计表。
表2-16 澜沧某中学2014年成绩统计表
七年级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总分 |
10586 |
7289 |
7099 |
11943 |
5539 |
|
8675 |
8353 |
平均分 |
40.87 |
28.7 |
28.28 |
46.29 |
21.89 |
|
33.49 |
32.76 |
人数 |
259 |
254 |
251 |
258 |
253 |
|
259 |
255 |
最高分 |
93 |
99 |
77 |
91 |
85 |
|
86 |
94 |
最低分 |
1 |
1 |
2 |
6 |
1 |
|
4 |
2 |
九年级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总分 |
12119 |
3011 |
8330 |
10706.5 |
7105 |
7723.5 |
8366 |
8324 |
平均分 |
38.97 |
9.94 |
27.31 |
34.21 |
22.7 |
25 |
26.81 |
30.18 |
人数 |
311 |
303 |
305 |
313 |
313 |
309 |
312 |
238 |
最高分 |
91 |
63.5 |
81 |
85 |
89 |
78 |
71 |
89 |
最低分 |
1 |
1 |
1 |
4 |
2 |
1 |
4 |
2 |
从硬件配置上来看,该中学为澜沧最好的镇级中学,通过薄改计划,学校的硬件设备齐全,每个学校都配有“音、体、美”教室,电子白板等。但从表36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硬件的投入并没有伴随产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该校作为澜沧硬件最好的乡级中学,但同时也是拉祜族学生最集中的民族学校,除了语文和政治的成绩稍好一点,其它学科的平均分均在20分至30分之间;其中每门学科的最低分都是“各位分”;初三数学平均分尽然是9.94分,这样的成绩如何能考上高中。在将该学校的成绩与上述雪林某中学的成绩对比,无论是平均分,还是最高分和最低分,拉祜族学生集中的学校,其学业成绩都明显的要低一些。可见少小民族更集中的学校其教育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
拉祜族学生的低学业成绩并不是拉祜族学生特有的表现,即使在教育质量较好的边境民族学校,比如腾冲中学,其教育质量在整个腾冲县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傈僳族学生的各科成绩也有各位分,有时甚至出现零分。
一位老师反映,傈僳族学生的语文、政治的平均分要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现在读大二的一个学生,是标准的傈僳族,这个女生上初中时,总体成绩在班上前三,属于尖子生,初一时学习很好,特别是数学经常考第一。但是到了初二明显的文科要差,特别是语文出现了问题,阅读的东西理解不了。
2. 升学无望
表2-17 各年澜沧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升学情况
年份 小学入学率 小学升学率 初中毛入学率 初中升学率 |
2001年 98.6% 45.2% 96.7% 39.98% |
2005年 98.9% 88.67% 96.99% 59.4% |
2007年 99.2% 97.1% 97.98% 64.3% |
2008年 99.37% 97.8% 97.67% 66.7% |
2009年 99.57% 98.34% 97.98% 66.87% |
2010年 99.61% 98.6% 98.02% 66.93% |
2011年 99.63% 98.93% 95.7% 66.91% |
2012年 99.79% 98.94% 95.7% 66.9% |
2013年 99.82% 98.97% 105.19% 65.42% |
表2-17显示,小学毕业升学率和入学率均呈上升趋势,毕业升学率从2001年的45.2%上升到2007年的97.1%,短短10年的时间,增幅超过一半。入学率也稳步增长,实现了99.82%的好成绩。
从实际学校的走访和访谈中了解到,在义务教育法的强制作用下,小学适龄儿童基本都能入学,小升初统一出题,统一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升学情况也较好;但是初中学校的现实情况却大不相同,显示较高的辍学率和低下的升学率。一所初中学校的领导反映到,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一系列补助,“绝对”能保证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学生往往因为厌学而辍学。学生的基础差,越往上读,学习任务加重,学业压力增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很容易厌学,辍学并是司空见惯的,从初一下学期就有学生辍学,初二开始增多,到了初三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剩下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中考。而这三分之二中只有15%的学生能升入高中,每年的毕业生有300到400人,升入高中的有50来个。剩下的大部分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和在家务农。而澜沧另一所学校的情况还要更差些,据学校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升入高中的实际比例仅为7.9%。
3. 就业无术
西南边境地区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边民辛苦一年只能基本解决温饱。对于只能基本解决温饱的山区边民们来说,每一阶段的上学花费来讲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前面已经提到,这里的初中毕业生只有15%的学生能升入高中,剩下的85%,多数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赋闲在家。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到城市打工主要面临两个障碍:一是语言交流有困难,二是学校的内容基本上与就业没有多大关联,自己难以胜任。
雪林的“岩娜”也曾经面对过初中毕业后的迷茫,她向我叙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想去外面看看,但什么都不会,不知道出去能干什么,学校教的东西都是书本的知识,和工作没有什么关系,自己真的不知道能出去干嘛。闲在家里,父母天天唠叨,觉得自己变懒了,经常睡懒觉,干活不如过去麻利了。后来,昆明民族村来佤山招歌舞演员,我通过考核到昆明上班,那里有许多和我一样从山区招来的演员,年龄都不大。外面每月工资1800,包住不包吃,基本上够自己花。在民族村,每天表演佤族歌舞,像“甩头舞”每天都要跳。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点佤族的歌舞,有个一技之长反而可以当做饭碗。
接受教育并未能改变自己或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未能带给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想起《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里的描述。作者李书磊在周家庄的屋墙上看到两段初中毕业生的涂鸦,上面写着“初中毕业生,百搭几年工。高中没考上,中专不招生。有心去跳河,可信太年轻。有心当会计,算盘不精通。”“作为中国人,为何学英文?交上空白卷,表达中国心”,这既是对受教育后出路无望的感慨,也是对教育内容脱离社区生活的抗议。
二.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情况
(一)寄宿制办学对亲情的影响
调研的学校(如表2-18),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要到乡镇上学,而曼芽小学和雪林小学的部分学生则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初中阶段的住校生占到了92%以上,雪林中学489人,全部住校。
表2-18 边境民族学校住校生统计表
学校名称 |
总人数(人) |
住校生(人) |
住校生所占比例 |
曼芽小学 |
35 |
31 |
88.57% |
普义小学 |
611 |
544 |
89.16% |
普义中学 |
358 |
344 |
95.63% |
雪林小学 |
326 |
217 |
66.56% |
雪林中学 |
489 |
489 |
100% |
竹塘中学 |
1125 |
1072 |
95.28% |
上面已经提到,学生对学校的住宿、伙食都比较满意,特别是伙食方面,免费早餐,“两素一荤”的正餐,有时比家里都还吃得好。但访谈中发现,学生最不满意的就是不能天天回家,不能与自己的家人团聚。6--17岁的孩子,除了寒暑假,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离开父母,离开家。割裂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关爱的不足,极易带来学生对亲情的冷漠,从小缺少对父母的感恩。
谈话中多数住读学生很羡慕走读学生,看着走读的同学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饭、睡觉,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他们就会幻想学校就在家附近,他们也可以每天放学都回家。到镇上赶集的日子,他们都会在猜测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没有来街上,有时禁不住就会跑到街上看看。每次周五回家,周日又要回校,短短的相聚又要分开,真的是不想离开家,不想进学校。
此外,我还在问卷中设计了“如果把学校建在你家附近,让你放学后就可以天天回家,你的上学意愿是”一题进行检验。统计结果(如图2-6),“非常愿意”上学的比例高达73.5%,“愿意”的比例为20.14%,二者合计为93.64%,表明当学校就在家附近时绝大多数学生有着强烈的上学愿望。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到学校读书,但并不想牺牲来自家庭生活的亲情。
图2-6 学校建在家附近时学生的上学意愿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生产作息冲突
考察地宁洱县(过去的普洱县)普义乡以哈尼族为主,受自然条件所限,过去多以种植玉米、土豆和茶叶为主,村民们每天辛勤劳作才能基本糊口。近几年引进了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每年的10月到12月正是采摘咖啡果的季节,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自从2011年,普智学校被并到乡上后,村民的劳作规律被打破。普智作为普义乡最大的行政村,包含6个村寨,有1500多人。过去的普智学校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办到初三,而如今已经变得空空荡荡。这里的学生无论远近,从学前班就要到普义上学,学生每个星期来家一趟,家长周五下午去学校接,周日下午再去送。一位家长访谈中说到:“家里有摩托车的用摩托车送,没有的就去坐面包车,现在村里有三趟面包车接送小孩,一趟是10元,一周是20元,一个月按四次算就是80元。80元对于山区地区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按今年咖啡果3元一斤的价格来算,就相当于27斤咖啡的收入了。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一周接送两次,往返四趟,一趟3个多小时,现在伙计又多,采咖啡果的人手都不够,接送孩子实在是费时又误工,要是错过了采摘的时期,一年的辛劳就白费了,老师让我们家长配合,我们怎么配合呢,真的是忙不过来呀”。
访谈中,很多老师不约而同的提到“家长对读书的意识比较淡漠,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农忙时节不仅不来参加家长会,甚至会让学生回家帮忙干活。一方面是老师对家长的埋怨,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反而为了农活耽误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又是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抱怨,家里活计都干不完,还要每周接送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抱怨实际上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与当地生产之间的适应造成的。过去的“农忙假”(五一劳动节)由过去的10天变成7天,再到现在的3天并是忽略两者联系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对家庭生活方式的作用有限
访谈中,多数家长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读书能给家庭,特别是个人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学会说汉话、写汉字,可以看懂电视,会阅读电视、摩托车的说明书,会算账,今后可以当官等等。但71.52%的家长对学校教育却是不满意的(见图2-7),当地升学率低,辛辛苦苦供孩子到初中,连高中都上不到,更别说是考大学了。升不了学的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的实际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不包分配政策的逐步取消,好多大学生辛辛苦苦读了将近17、18年书,都找不到工作,读书做什么。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兴起,读书费钱又找不到工作,进入社会后,看的是你会什么手艺,修车还是打工呢?学校教的东西适应不了社会,学生在校读书不仅没有学到实用价值,未能有效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多了一个“废人”。由于长期住校,也很少参与家中的农活,以至于回到家里“算账不如嫂子,干活不如老子。
图2-7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情况
(四)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有限
访谈中发现,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家里住的远,来回很费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进行家访,学校通常采用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沟通交流。但是数据形式(见图2-8),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并不高。31.5%的家长会积极参加,52.5%的家长有空的时候才会去,而16.25%的家长从来没有去开过家长会。
图2-8 学生家长参与家长会情况
三、学校与社区的联动共生情况
(一)撤点并校带来学校和社区的割离
近年来,“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决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已开始显出端倪,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流。由于计划生育造成了学生人数的相对减少,因此,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大量的村小被撤掉,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学校。澜沧县2001年拥有761所小学(见表2-19),包括180所中心完小,181所初级小学,在偏僻的山区还分布着398所一师一点的学校;到了2005年,合并为447所小学,其中一师一点学校的撤并是力度最大的,从398所变成了187所,减少了211所;到了2009年减少238所,小学数量锐减为209所,截止2013年底,澜沧还有153所小学。从2001年到2013年,12年间,学校数量从761所合并为153所,被合并学校数608所,608所学校是什么概念,多么庞大的规模,撤点并校的力度之大,速度之惊人。难怪教育局的领导说“澜沧的并校就像制造航空母舰一样,太快了,太过于一刀切!
对于撤点并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确有它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家长普遍最担心的是学生路途的安全问题。边境农村地区地势险要,森林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各村落相对距离遥远。以雪林乡中心校为例,各自然村寨到中心校的距离最近的2至3公里,最远的70至80公里不等,中间的路况多为崎岖蜿蜒的山路,遇到自然灾害,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形成上学难;此外,村民和老师也一致的认为,村小的退出意味着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被割断。
某村村民反映:普智教学点被撤时,曾经开过村组会议,不少群众坚持学前班和小学低段不要撤,等到了四年级再去乡上上学,不是说只要有五个学生的地方就要办一所学校吗,我们这有100多个学生却还是被撤了。过去的学校是村民亲自去砍木头,抬木头建的,学校的选址也是经过风水先生测过的,学校曾出过不少名人。如今,学校住址都被村上卖掉了,桌子凳子都没有了。孩子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不在,村里没了孩子,没了孩子的读书声,总是空荡荡的,有时安静的只能听到鸟虫的叫声。我们想要恢复教学点,他无奈的说。
某校校长说到,学校的保存对村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我们民族自身的开化都是举足轻重的。村小的取消,学校与乡土村落的联系被割断,社区的文化传承失去固有的载体。因为撤校,家长与学校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撤点并校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决不能一刀切”。可是,如果下一年,我们学校的学生招不到30个以上也面临着被撤并的可能。
表2-19 澜沧县每四年中小学数量变化统计
学校 |
小学总数 |
县级小学 |
完小 |
初级小学 |
教学点 |
一师一校 |
完全中学 |
初级中学 |
九年一贯制 |
小学数量减少数 |
中学数量减少数 |
2001年 |
761 |
2 |
180 |
181 |
—— |
398 |
4 |
17 |
5 |
—— |
—— |
2005年 |
447 |
2 |
140 |
118 |
—— |
187 |
3 |
17 |
5 |
314 |
1 |
2009年 |
209 |
2 |
95 |
78 |
34 |
-— |
4 |
15 |
4 |
238 |
2 |
2013年 |
153 |
2 |
77 |
51 |
20 |
-— |
4 |
15 |
4 |
56 |
0 |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的文化生活部分冲突
每一个民族在漫漫历史中发展和积淀自己的文化,并通过本民族自身的方式传递给后代。民族歌舞、仪式、播种、耕织,在环境的熏陶下,生活与其中的学生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影响下,充满了对本民族传统歌舞、习俗、仪式等的热情。然而,访谈中,一位姓魏的老师反映到,我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学校里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或者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和了解过的,有些甚至是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背离和冲突的。当他们已经习惯于利用自身的传统经验来解决身边的事情后,进入学校学到的是另外一种方式,传统或是利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事情,他们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呢?事实上,在学校了,即使学生知道,学会了学校的基本知识,只要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真正的去使用。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学校教育的方式或者是经历了用学校的教育方式来处理是有效的,他才会去与传统的对比,对比哪个更好才会去选择。
比如,佤族本民族的“孝心”,对一些事情和问题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尊崇家长和长辈的想法,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这种孝心文化体现在佤族的生活交往中,比如长辈嘱咐的事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去遵守,到了已逝亲人的祭日一定要回来祭祀。然而,学校中领导和老师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不能支持。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并会迷惑、徘徊、恐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学生的迷惑、徘徊、恐慌不就是我们大一统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吗?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主流文化为背景,灌输的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冠之以科学的名义,认为落后的就是愚昧的,就是封建的,就是需要摒弃的。我们从未设想过民族地区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的学校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背离时,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迷茫与选择。
附录:考察日志节选
2014年5月4号,广西凭祥,天气晴
2015年5月4号,乘火车26个小时到的凭祥,我们把大本营安在了教育宾馆,紧挨着教育局和凭祥一小。第一次怕被拒绝,带着忐忑的心理直奔教育局,没想到的是办公室的阮老师和另外一名不着姓名的老师都很热情,招待我们坐下,还给我们倒水,虽然在忙碌,但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我们交谈起来。从基教科了解到凭祥市教育的现状。全市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2所,镇中心小学4所,村级完全小学5所,村级非完全小学27所,在校小学生8625人(含民办小学504人),初中生2719人,教学点31个。每万人口在校生,小学772人,初中243人。
凭祥市的教育资金投入非常大,于2010年秋期学期,实施普通高中生免学费政策,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对本市就读的本市户籍学生免除学费,11年9月开始,对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由市本级财政负担,除了两免工程实施寄宿生用餐全免,交通费补助工程。2011年,凭祥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739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6110.8万元,教育经费总支出16493.6万元小学入学率为100%。2011年凭祥市初中毛入学率达105.12%,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2.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04%,初中升学率92.53%。当我问到现在有没有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辍学的,阮老师很肯定的回答,辍学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学生自己厌学,不想上学了。
凭祥作为边境学校,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投入也很大,过去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可以说凭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和硬件建设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当我问到阮老师,边境有无国门学校时?阮老师说“虽然硬件已经日益完善,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以及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还不高,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国门学校”。
国门学校不仅仅只是像对外的宣传口号那样“创建国门教育品牌,树立国门教育形象,维护边疆稳定做贡献”。还应该从我们自身出发,从提高自身的教育内涵出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真正为了我们边境的孩子。
在边境上,学校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80%多的壮族学生,有汉族学生,还有少量的侗族和瑶族学生,也有很少人数的越南籍学生。再者因为凭祥是全国最大的红木基地,来这里做红木生意的外来人口很多,据了解有8万多人口,于是学校学生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特别是来自东南沿海的。二是学校教育很重视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禁毒教育。市里统一筹划和开展“凭祥孩子有凭祥”的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友谊关参观,了解凭祥的历史和故事,在英雄故事中热爱自己的土地,从而加强国家认同。
因为我们的课题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凭祥一共有四个乡镇,2所初中,6所中心校。阮老师向我们推荐了6所学校,包括凭祥市第一中学、夏石镇中学、凭祥市第一小学、夏石中心小学、上石中心小学、友谊镇中心小学。明天的考察即将开始,希望一切顺利。
2014年12月3号,普洱澜沧,天气晴
普洱的第二站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下车直奔澜沧教育局,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工作人员的接待,整整一个上午,办公室自老师的款款而谈,结束访谈后,将其内容总结为:
一、边境学校概况
洛夫乡紧邻缅甸,边境县长80.3公里,以拉祜族居多。雪林乡距离缅甸10多公里,是佤族乡,作为边境学校,现在有个工程“边境项目”,有大概1000万的投入,在打造国门项目。学生的补助一年按2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个人3元钱,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都能享受的。而洛夫乡和雪林乡的学校被确定为国门学校以来,经费投入加大,教学的各方面条件比其它农村学校的条件都要好。例如洛夫乡的学校,“从校门开始就不一样,更宽广,更大气,更漂亮”。
整个澜沧县,面积是8807平方公里,洛夫乡占了十分之一,但是人口并不多,洛夫乡地广人稀,所以它有存在一些其它地区不存在的弊端。学生上学比较远,像最远的寨子到乡中学所在地有80多公里,学生要走这80里的山路来上学。70、80公里,如果是周五放假,周日再回来的话,道路远,下雨天路滑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洛夫、雪林创立了一个“月底假”:“从月初上课,接着上四个星期,到月底一次性放5天假,到月初又回学校。”减轻了学生家长接送接孩子的困难。整个澜沧除了县上的幼儿园有校车,其它的地区都没有,都是学生家长接送或者学生结伴一起回家。
作为边境学校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招收外籍学生,对于缅甸的学生来到我们中国,我们没有把他们当做外国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和我们的学生一样的政策。
二、学生厌学严重
学生真实的情况:澜沧有49.17万人,学生就只有5万多人,从学前班到高中全部学生人数总的是5万多学生。总的情况:老师厌教,相当厌,讨厌教学;教师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学生厌学,更确切的说是“学不懂,听不懂,学不会,越学越难,像天书一样”。原因是:全县汉族有11万多,拉祜族有21万多,拉祜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拉祜语,拉祜族学生学习我们的课本,他们先要学我们的方言“汉话”,学会方言后再学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已经是除了方言外的第二外语,跨度大,学习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整个澜沧县只有两个学校在使用双语教学,“大塘子小学”,而且是汉、民双语混合,教师先用普通话念“春天来了”,再用民族语翻译下,学生跟着念。
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汉化程度高些,但澜沧绝大部分是偏远的山区,他们看到我们的课文,看到汉文,他们就像是看英语、日文、韩文一样,每个字都只是符号,看不懂,有些读到中学,课文都读不通。这是难度之一,跨度大,他5、6岁进学校,他需要用2、3年的时间学会汉语,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他们只会听,但不会说,特别是语法颠倒了,汉语所编写的教材与他们的语法不一致”。拉祜族要学汉文、彝族要学汉文、傣族也要学汉文,其实我们搞的都是大统的东西。
三、拉祜族学生明显的学业成绩低下
汉族11万多,拉祜族是最多的,有22万,佤族5万5千,哈尼族5万,傣族1万8千人。老师教的时候比较好教的是佤族,比较好学,最难教的是拉祜族,更不勤奋。
1.拉祜族本性上的自卑,在农村里可以看到他们有凳子都不坐,就喜欢蹲着。从他的穿戴,歌舞上就能体现出来,不大气;2.而佤族站的高看得远,性格比较豪爽,野性,心胸更宽阔,敲的木鼓,甩头舞就能看出来,那是一种充满野性的东西;3.哈尼族多居住在山的梁子上,崖口处,就着路,哈尼族过去有个习性,像墨河那边,哈尼族不管有多富,每年要出去几天去讨饭,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讨饭都不会的,怎么可能养活自己,说明他的能力很低;挨着路接受信息比较快,知道的东西就比较多;4.傣族生活在坝子里,平坦的地方,沿着河道,水草比较丰富的地方,他做生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马帮过路的地方,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他们唱的歌都是歌颂生活的。
学校里最好动的就是佤族、哈尼族和傣族学生,拉祜族学生有些内向,其实是内在的自卑感,他不想和也不敢去参与,“他心理知道就是不敢说也不想说”,在学校了没有什么表现欲望。
各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因为学校是个大家庭。在小学大家都一样,比较听老师的话,不存在相互挑战。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就表现出不同的地方了,傣族学生喜欢做生意,这是家庭熏陶的结果。进入社会后,你会什么手艺,修车还是打工呢?学校教给他们的东西适应不了社会了,而我们的教育,像职业教育一样,真正的教育就是教给他们真正的本事。
四、很少的学生能够升学,很多学生“就业无门,致富无术”
像我们这里的学校,学生能考上大学的是屈指可数的,他们进入社会后,面临着“致富无术,就业无门”的境地,他们应该获得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不要把社会和学校分开,然而我们现在从6岁到22岁都在学校,非常安全,学校的级别越低,学校的安全性越高,学校的安全感来自学校的管理,幼儿园是最安全的,越往上安全性越低,大学的安全性越不安全。像我的女儿在大学,同学相互之间的冲突,老师管都不管。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照顾更少一些的学生,你要是哪天发脾气打了幼儿园的小朋友,罪责最大,如果打的是大学生,用语言伤害他,他可能都没有什么反应。
五、汉族主导的教育,没有尊重民族地区实际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边疆,没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来搞教育,我们是把汉族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说是说尊重民族风俗,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利。比如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你让他用拉祜语来回答肯定不行,即使老师是拉祜族的学生也是不行的,这样不公平呀,教室里有不同的民族,用拉祜语来回答呢还是傣族话呢?就像我们县城里,就在我们隔壁的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所谓的民族文化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大家穿上民族服装,没有任何真正的民族特色的东西,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看看他们的教室,哪有民族文化的东西,真正民族文化的东西在哪呢?在旅游区,在景区。他们这些学校说是民族学校,却没有双语教学,招生是看分数,600、700分,有几个民族地区的孩子能够考得上呢。
比如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最主要的民族就是拉祜族,但学校里的拉祜族学生很少,因为它们都是要听过升学考试来筛选的,拉祜族考不上。我们能不能在初一8个班中专门拿出2个班来专门招拉祜族学生,没有。给他们多些关注,甚至教他们的老师都是拉祜族老师,用拉祜语来教学,没有拉祜语的解释,他们就像读天书,怎么考高中,怎么考大学。我们不要走得那么快,不要让拉祜族学生有那么大的跨度,我们可以等等他们。在就业上特殊安排,澜沧的工厂拿出很少的名额来给拉祜族,让他们自豪一些。
我们这里有民族协会,大部分是民族的官员,他们有穿民族服装,他们有拿着弩,他们有拿着弓吗?没有,但实际上就应该是这么做。他们那连展示的东西吗?没有,已经被汉化了。如果一个走出去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拿着一张弓就会被笑话太土了。所以穿着民族服装,包着头巾就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汉人的装扮已经变成一种进步和先进的体现。
自治县过去搞过,从领导开始就应该穿着民族服装,过去规定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要穿拉祜族服装,汉族穿,拉祜族要穿,佤族也要穿,就成了假的。应该哪个民族就穿哪个民族的服装。
六、人们的意识也是有误的
我们的认识也有问题,一个民族学生,无论是拉祜族还是佤族,他读小学时穿民族服装很正常,初中了也穿民族服装大家也可以接受,等到高中,他到市里去上学了,回家后仍然穿着民族服装,大家就会笑话他,没有任何进步。我们寨子就是这样认为,装汉族服装回去就是进步,就是文明,就是高人一等。
或许我们应该硬性规定,大家都穿民族服装来上班,政策上:(1)一个拉祜族学生和一个汉族学生在同等分数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录取拉祜族学生。(2)拉祜族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待遇要高一些,让拉祜族学生自己感到做一个拉祜族是骄傲和光荣的。(3)拉祜族语言也应该像英语一样搞一个等级考试,等级越高的升学和找工作都有照顾。让拉祜族感到会拉祜语就是一种光荣,就像会外语一样。(4)澜沧本地的公务员要优先录取拉祜族本民族的人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至少在我们澜沧这个拉祜族自治县应该这样。整个世界有60多万拉祜族,老挝、缅甸都有,中国有40多万,全国就只有澜沧这一个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有22万,占了全国的一半,拉祜族这么一个集中的地方,对拉祜族本身的照顾没有。作为自治县只要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对拉祜族的照顾是可以的。当老师、评职称、公务员、干部要优先录用拉祜族,待遇一定要落到实处。不然拉祜族会越来越不像拉祜族,即将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最近几年随着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拉祜族,但是只是猎奇,对于没有看到的歌舞,想旅游一样宣传,但说是重视就谈不上了,连我们自己都没有重视自己。
这个不是我们民族之间与民族之间有,国家之间和国家之间也有,我们和美国人之间,我国和缅甸之间也有。
自老师在民族小学当了20年老师,从小生活在最大的拉祜寨子,位于木戛乡,300多户人家,1000多拉祜族把民族小学团团围住,现在拉祜族寨子还在,但民族小学已经搬迁了,记忆中的村小已经搬迁。拉祜族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敢做,其实只要他们动一动就可以的。
七、关于民族文化传承:
1.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来负责,比如可以成立一个协会,让那些喜欢民族文化的人再一起交流,不要有空时用来打麻将,用来钓鱼,文化的交流不是用来消费,而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交谈;(拉祜族很多东西都是独特的,比如拉祜族精工酿制的酿、酒可以用工艺来传承,但是现在传统的东西没有被很好的传承,这酒可以用葫芦来装,然而现在就是用酒精粉,民族的东西应该不被制假;假的用多了就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东西了)。民族文化一定要从上到下来主导。2.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个机构是独立的,不要和政府部门机构混为一摊;3.由专门的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把钱准备好,不能挪用,不能说高兴了拿出10万块钱来搞晚会。4.拉祜族学会的人要真正起到作用,他的工作不是政府工作,应酬、开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懂拉祜族文化的人,是专家,是民间艺人,是拉祜族的药师、木匠,是拉祜族自己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他们需要全心全意的任职,脱离原来的职业,做全职工作,做文化。拉祜学位要办刊物,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八、要让拉祜族站起来,有自豪感,让他们微笑着照相!
一个拉祜族学生可以不上大学,他可愿意去上职中,掌握一门技术。例如在我们拉祜族村寨,只有我一个人会修摩托车,就能服务整个社区。可以培养这些拉祜族学生,只有他们这些人既会说汉语,也会说拉祜语,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机构,由这培养出来的2000、3000人来服务20多万的拉祜族,为他们办理日常事务,比如贷款、住院等事项。现在没有就业岗位,没有编制,实际上服务就是产业。
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工作,但是他们在家里是待不住的,因为家里的环境没有学校的好,没有外面的好。服务就是比较实用的,小地区,拉祜族自治县就可以不用学英语,而是学拉祜语。老百姓对政策的理解不高,但是“老百姓会看,也能看,他们知道什么是公平”,一旦让他们觉得做拉祜族很骄傲,做拉祜族很实惠,他们就能自信的说话和表达自己。
现在教育系统的东西弄出来就期望大家去接受它,现在的“生态就是落后,吃的生态就是落后,玩的地方生态就意味着很穷”,我们要原谅他的落后,原谅他的原始。不要强硬的要求拉祜族一定要成为科学家、成为医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现在百花齐放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