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和字形对不同水平二语者词汇通达的影响
孙丽娟
摘 要:为探讨字形和字音对不同水平二语者句子中词汇通达的影响,采用发音抑制和同声词替换范式研究44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正常阅读、发音抑制,低相似词、高相似词上语音和字形加工特点。结果表明:(1)发音抑制和词汇类型都对句子判断正确数有影响。(2)不同水平的二语者都存在语音加工和字形加工,但二者受影响并不相同。(3)水平较高的二语者受语音影响更大,水平较低二语者受字形影响更大。(4)双通道假设更符合汉语母语二语者加工方式。
关键字:词汇识别;第二语言;发音抑制;同声词替换;双通道假设
1 前言
词汇识别又称词汇通达,在语言认知的研究中,词汇识别(Lexical access)是一个重要领域,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在人脑中诠释词义的过程(梁宁建,2003;杨闰荣,2007)。在对书面词汇识别(Visual word recognition)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提出了直通假设、语音中介假设和双通路假设。直通假设认为词义直接由正字法信息激活,无须语音加工过程。语音中介假设认为读者在对书面信息加工时,需要先将书面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再激活语义。双通路假设则提出了语音-语义、词形-语义是两条独立平行通路,读者分别从两条通路激活词义(Zhou&Marslen-Wilson, 1999; Liu,Jin,Qing&Wang,2011),对于病人的研究支持了双通路假设。研究者提出完整的心理词典包括字形、语音和意义,这三个系统是独立的,其中一个受损,另外两个仍可工作,例如痴呆患者在视觉词汇判断和读词任务中成绩和正常人并无差异,但他们不能理解意思,命名障碍和失语症则是语音词典与字形词典受损(Coltheart,2006)。
目前的理论多是基于英语等拼音文字母语研究提出的,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书写系统与拼音文字大相径庭,研究者因此对汉语词汇通达机制进行了探索。在对汉语阅读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字形和字音对汉语阅读都有影响,但字形的作用比字音更大,相比英语母语者,中国被试将更加依赖字形信息(Feng,Miller,Shu&Zhang, 2001;鲁忠义,张亚静,2007;Meng,Jian,Shu,Tian&Zhou,2008)。而张清芳和杨玉芳(2004)采用图画-词汇干扰范式考查汉语语义、字形、音韵的激活时程,发现视觉词汇可直接由字形-语义通达。他们的结果与Liu等人(2011)的研究相似,后者也认为在汉语词汇识别中,虽然存在语音的作用,但在认知加工中似乎双通假设或直通假设更符合汉语阅读加工过程。
既然在中文加工中存在上述结论,那么汉语背景的英语二语学习者(ESL)在加工第二语言时是采取汉语加工方式还是与英语母语者相同的加工方式呢?跨语言和书写系统的加工对词汇通达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引发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Wang,Koda和Perfetti(2003)采用同声异形词研究韩语母语ESL和汉语母语ESL英语词汇识别的区别,他们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汉语ESL对词形相似程度更加敏感,对于低相似的词判断正确数更多,而韩语ESL则对发音相似的词更加敏感。同样,Hamada和Koda(2011)通过发音抑制-正常阅读、规则拼写-不规则拼写条件控制语音加工程度,比较了汉语ESL和英语母语者对先前学习词对的回忆和再认成绩,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发音抑制条件下成绩均有下降,但英语母语被试下降更多。他们认为语音编码对于不同语言背景者均有作用,只是重要程度不同。在对词汇识别的脑机制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论,如Tan等(2003)的一项FMRI研究中发现中国被试在加工中文时激活了左额中回、顶叶后回,这些区域与空间信息表征、空间工作记忆以及中央执行系统的认知加工有关,而被试在加工英语时也激活这些区域,但与英语母语者激活区域并不相同。
以上研究提示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者采取的加工方式不同,英语母语者在阅读时首先将书面信息通过工作记忆中语音回路这一子成分进行复述以便后续加工,即先将字形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相反,汉语母语者在阅读时则较少依赖语音回路,更多是采取视觉加工(Tavassoli,2002)。汉语母语者很可能将母语加工方式应用于二语加工,但具体的加工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另外,容易推测二语学习者的水平或许对其加工方式有所影响,是否越接近母语者水平的学习者更容易采取与母语者相似的加工方式呢?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高定国和章睿健(2005)调查表明中国二语学习者对语音的依赖程度不高,他们的实验研究也发现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受同声词的干扰更大,说明其语音信息使用程度比水平一般者更高(高定国,肖晓云,2005)。
为考察语音和字形对汉语母语ESL在句子中词汇识别的作用及不同水平二语者的加工方式,本研究选用发音抑制结合同声词替换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句子意义是否可接受。根据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主要包括中央执行系统和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两个子系统。由于中央执行系统资源有限,语音或视觉信息进入语音回路后需要通过复述来保持和刷新之前的信息,视觉信息需要复述转化为语音信息。语音回路对语言学习有重要作用,发音抑制将阻碍视觉材料通过复述进行语音编码(Baddeley,Gathercole&Papagno,1998;Baddeley,2003)。与正常阅读相比,在发音抑制过程中,复述受阻而不能有效进行语音加工。以往研究采用同声词-非同声词替换范式,研究者已普遍接受同声词替换将对词汇通达产生极大的影响,同声词的正确率将显著高于非同声词替换(Coltheart,Avons&Trollope,1990)。本研究也采用同声词替换范式,但按照与原词的词形相似程度进一步将同声词分为高相似与低相似两种条件,从而更好地考察字形信息的加工。为探索二语学习者的水平对词汇通达的影响,选择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被试,他们在学习课程、学习时间上均相对一致,只是学业成绩不同,以此作为区分二语水平的指标。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1)阅读条件或字形相似程度将对汉语母语的二语学习者词汇通达有影响;(2)字形的影响比语音更大;(3)对于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语音和字形影响程度不同,他们采取的加工方式也有区别。
2 方法
2.1被试
以近三次综合英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指标,在外国语学院400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中以27%比例划分高低二语水平组,在每组随机抽取25名被试,征求被试意见,最后每组有22名被试自愿参与,共44名,均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其中男生3名,女生41名,平均年龄1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右利手。高低二语水平两组被试成绩差异显著,t(42)=20.65,p<0.001。
2.2 实验材料
在大学英语4级考试词汇范围内选取120对常见同音异形词,尽量平衡词频、单词长度,其中高低相似组各60对。由10名研究生在5点量表上对120对同音异形词的词形相似程度进行评分,统计每对词的平均分,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选取前44对和最后44对,最终确定88对同音异形词作为材料。两组词汇相似程度得分差异显著,t(86)=21.90,p<0.001。
将88对词汇编入句子中,句子长度为7-14个单词,平衡目标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句子均为简单句。每对目标词有两个句子,共176句,在两个句子中随机抽取一个为实验材料,高相似组和低相似组各有44句,再在高低形似两组句子中各随机抽取一半的句子,将句子中目标词替换为其同音异形词,因此句子正误各44句。
材料举例
1. We have been through a duck and painful chapter in our history.(dark-duck低形似错误)
2. A cold, heavy dew dripped from the leaves.(dew-due低形似正确)
3.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bored without a ticket.(bored-board 高形似错误)
4. She was the heroine of a materialist generation.(heroin-heroine 高形似正确)
2.3 实验设计及程序
采用2(阅读条件:发音抑制、正常阅读)×2(词汇类型:低相似、高相似)×2(二语水平:高、低)混合设计,其中,阅读条件、词汇类型是被试内变量,二语水平是被试间变量。
使用E-Prime2.0编写实验程序,每次呈现一个整句,根据正常阅读速度,句子呈现时间为单词个数×400ms(陈宝国,胡琳,2012)。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阅读指导语,然后进行练习。正式程序首先出现注视点“+”800ms,随后出现句子,要求被试对句子意义是否可接受进行又快又准地判断,一半被试可接受按“F”,不可接受按“J”,另一半被试可接受按“J”,不可接受按“F”。
在发音抑制条件下,要求被试在阅读句子同时,以1s/组的速率口头不断重复“one two three”直到任务结束。正式实验前,被试进行30s发声训练,并要求正式实验时在呈现指导语时即开始发声。一半被试先进行发音抑制任务,一半被试先进行正常阅读任务。
3 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对正确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阅读条件主效应显著,F(1,42)=4.63,p<0.05,ηp2=0.10。词汇类型主效应显著,F(1,42)=19.2,p<0.001, ηp2=0.31。二语水平主效应显著,F(1,42)=12.64,p<0.01, ηp2=0.23。阅读条件和词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42)=5.03,p<0.05, ηp2=0.10。阅读条件、词汇类型和二语水平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1,42)=5.80,p<0.05,ηp2=0.12。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1)二语水平较高者在低相似句子上,正常阅读与发音抑制差异显著,F(1,42)=13.32,p<0.01,ηp2=0.24。二语水平较低者在两种阅读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2)正常阅读时,两组被试均在高相似句子和低相似句子上有显著差异,F(1,42)=19.6,p<0.01,ηp2=0.32;F(1,42)=4.3,p<0.05,ηp2=0.1。发音抑制时,只有成绩较低被试在高相似句子和低相似句子上差异显著,F(1,42)=6.02,p<0.05,ηp2=0.13。
(3)正常阅读低相似句子时,高低成绩被试差异显著,F(1,42)=11.79,p<0.01,ηp2=0.22。发音抑制时,在高相似句子上,高低成绩被试差异显著,F(1,42)=7.46,p<0.01,ηp2=0.15。
对于反应时,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表1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
阅读条件差异 词汇类型差异 二语水平差异 |
二语水平 词汇类型 二语水平 阅读条件 阅读条件 词汇类型 |
高 低相似** 高 正常阅读** 正常阅读 低相似**
高相似 发音抑制 高相似
低 低相似 低 正常阅读** 发音抑制 低相似
高相似 发音抑制* 高相似** |
注:* p<0.05;** p<0.01
表2 各条件下正确数反应时平均数及标准差
阅读条件 词汇类型 二语水平 正确数 反应时(ms)
M SD M SD |
||||
正常阅读 |
低相似 |
高 |
15.36 2.48 |
991.13 469.74 |
|
低 |
12.77 2.53 |
1161.59 555.02 |
|
|
高相似 |
高 |
12.45 2.69 |
1007.89 474.96 |
|
低 |
11.93 2.23 |
1219.73 622.40 |
|
发音抑制 |
低相似 |
高 |
13.27 2.49 |
880.91 301.49 |
|
低 |
12.36 1.87 |
1151.48 513.90 |
|
|
高相似 |
高 |
12.91 2.18 |
880.15 376.39 |
|
低 |
10.91 2.65 |
1067.66 498.22 |
4 讨论
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发音抑制与词汇类型都会影响其词汇通达。在发音抑制条件下,判断正确数显著下降,低相似句子的判断正确数也显著高于高相似句子。表明形—义加工和音—义加工同时存在,但二者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4.1 语音在词汇通达中作用
对于英语母语者,在句子判断任务中,正常阅读时同音词将会产生很大干扰,通过发音抑制阻碍其语音加工后,这种干扰消失(Coltheart,Avons&Trollope,1990)。对于汉语母语背景二语者,只有二语水平较高者在阅读字形相似程度较低的句子时才有正常阅读正确数大于发音抑制。对于水平较低者,不论字形相似程度高低,发音抑制对其加工都未产生影响。表明水平较高者产生了发音抑制效应,语音加工对其阅读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条件的,当字形相似程度较低,正字法信息更容易加工,形-义通道更便利,语音的作用才显示,当字形相似程度较高,读者字形加工很困难,语音的作用也不明显。对于水平较低者,发音抑制的影响则更小。
4.2 字形对词汇通达的影响
正常阅读时,不论阅读者的水平如何,对低相似句子的判断都更好,表明正字法信息对不同水平读者都很重要,读者存在形-义的直接通达,这与汉语研究的结果相符。但进行发音抑制后,只有水平较低者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水平较高者在高低相似句子上反而没有差异。可能是水平较低者受母语加工方式更大,Wang和Geva(2003)发现,即使对于母语尚不熟练的儿童,母语的视觉—字形加工技能也将迁移用于二语加工,对于二语水平较低的读者如儿童,更容易将母语加工技能用于二语,因此字形的影响对水平较低的二语者更大,水平较高者倾向于语音加工。
4.3 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加工方式差异
高、低水平二语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正常阅读低相似句子和发音抑制的高相似句子上。正常阅读低相似句子时,水平较高者正确数多于水平较低者,但在高相似句子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发音抑制时,两组被试的差异不再存在于低相似句子上,而变为高相似句子上存在差异。在正常阅读时,汉语母语二语者可以有两种加工方式:音—义、形—义,不同二语水平被试语音利用程度并不相同,二者在低相似句子上的差异可能主要是语音加工能力不同造成的。
发音抑制时,语音加工被限制,音—义通道受阻,对低相似句子的加工更多依赖形—义通道。在语言学习的脑神经机制研究中,有同化假设和适应假设用于解释学习不同书写系统的第二语言,同化假设认为学习新的书写系统是利用原有的阅读脑网络,适应假设倾向于学习第二语言是个体利用了与母语不同的脑结构(Perfetti,Liu,2005;Cao et al.2013)。Cao等最近的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利用中文脑网络阅读英文,二语水平较高的被试更多利用中文网络,而减少英文网络,表明同化更大。但对于学习汉语的英语母语者,即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才开始学习中文,属于晚期二语者,仍然表现出对字形信息的特异性激活。二语水平较高的被试可能在字形信息特异加工上与较低水平被试有所差异,具体还待后续研究。
本研究结果支持双通道假设,汉语ESL可能采取语音和字形两种加工方式,当语音加工受阻,汉语母语者仍可获取字形信息从而通达词义。英语水平较低者可能受母语的影响更大,即采取与汉语类似的加工方式,而英语水平较高者则会更倾向于采取与英语母语者相似的语音加工,表明他们受母语影响更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有“哑巴英语”现象,根据母语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建议教学中应分别给予针对性指导。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是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为探究不同书写系统语言的加工机制,今后应考虑对拼音文字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进行研究。其次在实验范式及材料上,还应控制得更加严密。另外被试均为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在加工方式、加工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后续还可对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
(1)语音和字形都对汉语母语的二语学习者句中词汇通达产生影响。
(2)不同二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受语音和字形影响程度不同,二语水平较高者受语音影响更大,二语水平较低者受字形影响更大。
(3)汉语母语者在英语词汇识别时加工方式更符合双通道假设。
参考文献:
Baddeley, A. (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10): 829-839.
Baddeley, A., Gathercole, S., & Papagno, C. (1998). The phonological loop as a language learning devi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5(1), 158.
Coltheart, V., Avons, S. E., & Trollope, J. (1990).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and phonological codes in reading for mean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2(2), 375-399.
Coltheart, M. (2006). Dual route and connectionist models of reading: An overview. 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 4(1), 5-17.
Cao, F., Tao, R., Liu, L., Perfetti, C. A., & Booth, J. R. (2013). High Profici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Greater Involvement of the First Language Network: Evidence from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Feng, G., Miller, K., Shu, H., & Zhang, H. (2001). Rowed to recovery: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7(4), 1079.
Hamada, M, K. Koda (2011). The role of the phonological loop in English word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ESL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0(2): 75-92.
Liu, B., Jin, Z., Qing, Z., & Wang, Z. (2011). The processing of phonological, orthographical, and lexical in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sentence contexts: an ERP study. Brain Research, 1372, 81-91.
Meng, X., Jian, J., Shu, H., Tian, X., & Zhou, X. (2008). ERP correlat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thographical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Brain research, 1219, 91-102.
Perfetti, C. A., Liu, Y. (2005). Orthography to phonology and meaning: Comparisons across and within writing systems. Reading and Writing, 18(3), 193-210.
Tan, L. H., Spinks, J. A., Feng, C. M., Siok, W. T., Perfetti, C. A., Xiong, J et al. (2003). Neural system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re shaped by native language. Human brain mapping, 18(3), 158-166.
Tavassoli, N. T. (2002). Beyond reading: visual processing of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IT Working Paper.
Wang, M., & Geva, E. (2003). Spell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hildren us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and visual-orthographic processe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4(1), 1-26.
Wang, M., Koda, K., & Perfetti, C. A. (2003). Alphabetic and nonalphabetic L1 effects in English word identification: A comparison of Korean and Chinese English L2 learners. Cognition, 87(2), 129-149.
Zhou, X., & Marslen-Wilson, W. (1999). Phonology, orthography, and semantic activ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1(4), 579-606.
高定国, 肖晓云. (2005). 英语学习者水平对英语语音加工的影响. 心理科学 3: 153.
高定国, 章睿健. (2005).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66-73.
梁宁建. (2003). 当代认知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45-246.
鲁忠义, 张亚静. (2007). 工作记忆中的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报, 39(5), 768-776.
张清芳, 杨玉芳. (2004).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 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 心理学报 36(1): 1-8.
杨闰荣 (2007). 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词汇加工的 ERP 对比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