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
一、自然地理
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隶属广西防城港市。
东兴是国家一类口岸,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国务院特区办批准设立4.07平方公里的边境经济合作区,1996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东兴市,辖东兴、江平、马路三个镇。陆地边境线长27.5公里,海岸线长50公里。总面积540.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东兴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来往的便捷通道。市区与越南芒街市相隔一条数十米的北仑河,距越南广宁省会下龙市180公里,距离越南首都河内308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178公里,距防城港市39公里。市内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岛港可与中国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
二、历史沿革
东兴市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东兴境属象郡,始收归版图。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东兴境为南越国领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兴境属交趾郡地。三国、晋朝时,东兴境属吴国,为交州合浦郡地。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今东兴原名“安平”,东兴镇是安平县县治所在地,同时是黄州、宁海郡驻地,安平县为宁海郡辖地,隶黄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黄州改名玉山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安平县更名海安县,县治不变,改隶宁越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置玉山州,治今东兴附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安海县(海安县更名)改隶钦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复置玉山州,后改名陆州,安海县为其辖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陆州改为玉山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海县更名宁海县,治所仍在今东兴镇;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玉山郡复改为陆州,宁海县复隶陆州,治所在今东兴镇。五代时期东兴境隶属不变。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宁海县,以其地并入钦州的安京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钦州隶广南西路;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安京县改为安远县,东兴境为其辖地,随钦州隶广南西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钦州设安抚司;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钦州改为钦州路,置总督府取代安抚司,隶属同年置的潭州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次年,潭州行中书省改为湖广行中书省,钦州路随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改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钦州路改为钦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钦州府为钦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钦州为钦县,隶廉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钦县复为钦州,隶廉州府,廉州府隶广东布政使司。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钦州直隶广东省,同时置辖防城县,东兴境为防城县辖地。中华民国9年(公元1920年),防城县直隶广东省。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防城县改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防城县改属广东省南路行署,东兴境为防城县辖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9日,东兴解放,随防城县属广东省南路专区管辖。1950年,防城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5月14日,防城县随同钦廉专区委托广西省代管;同年8月11日,钦廉专区改称钦州专区,防城县随着改属。1952年3月8日,防城县随同钦州专区正式划归广西省管辖。1955年5月31日,防城县随着合浦专区复划归广东省管辖,今东兴境仍系防城县辖地。1957年3月26日,防城县析出部分辖地置十万山僮(壮)族瑶族自治县,县治设在东兴。1958年5月1日,十万山僮(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县治东兴镇;同年12月1日,撤消防城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东兴各族自治县。1959年3月20日,撤消合浦专区,东兴各族自治县改隶湛江专区。 1965年6月26日,东兴各族自治县随钦州专区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71年,钦州专区改为钦州地区,东兴各族自治县随着改属。1978年12月15日,东兴各族自治县县治迁往防城镇,改名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7月17日,东兴经济开发区成立,按处级建制管理,属防城港市辖。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设立东兴市(县级),辖东兴、江平、马路等3个镇,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属防城港市辖。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东兴边民与越南边民就开始互市贸易。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兴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及美、英、法等国的重要通商口岸,东兴因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曾有“小香港”之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进程的加快,成为中越边境贸易旅游最“热”的城市。据统计,每年出入境经商、旅游人数达1200万人次以上,成为我国出入境人员最多的陆地边境口岸之一,从而推动了东兴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东兴对外开放14年来,边境贸易成交额突破105亿,其中进口成交额为49.5亿元,出口成交额55.5亿元,税费收入7亿元(含关税)。市内有一般贸易经营权企业8家,小额贸易经营权60多家,城区注册经营商户6500户,有10000多边民从事互市贸易。
三、民族文化
东兴市总面积540.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一)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关于京族三岛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只蜈蚣精,吞食过往的渔民,毒荼生灵,附近渔民苦不堪言。一天,有户一家三口的渔民出海,又被蜈蚣精吸住船底,动弹不得。夫妇俩非常惊慌,但他们的小孩非常机智。他叫父母把船上的3个南瓜煮得滚烫,然后丢入海中。蜈蚣精以为是船上的人跳海逃生,便一吞了下去。三个滚烫烫的南瓜下肚,当场把蜈蚣精烫死,尸体也断成三段,变成三个岛。尾巴变成的岛叫万尾,头部变成的岛叫巫头,中间心脏部分变成的岛叫山心。这就是京族三岛的传说。
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亦称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岛的京族系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
(二)哈节
哈节:京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族的“哈节”。“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即京语“唱歌”之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辰。2006年京族“哈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哈节来临之前,京族人家家户户赶着把各种活路干完,打扫清洁卫生,布置一新。到了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依次进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仪式。迎神--哈节的第一天,全村人撑着罗伞,敲锣打鼓,到海边把本村共同敬奉的海神接入哈亭;祭神--迎神之后第二天进行祭神,由“哈头”主持祭礼,宣读祭文,鼓手击鼓伴奏,并有多种歌舞;入席--祭神完毕,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来,集中在哈亭,全村人按地位等级入席饮宴,与神共“食”。席下由“哈歌”、“哈妹”唱哈,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送神--全村人把海神送回海中,仪式与迎神相似。万尾的哈节是农历初九至十五,巫头的哈节是农历初一至初七,山心的哈节是农历初十至十五。
(三)独弦琴
独弦琴是京族最珍贵也最古老的乐器,它是保持原始一弦制的一种古老乐器,以大竹管为琴体。安南(越南)是独弦琴的主要流行地,而今京族的独弦琴,是他们的祖先迁徙时,从原居地带到京岛上来的。独弦琴发音丰满、淳厚,音色清澈明亮,优美动听,有吟唱般韵味。
(四)京族拉大网
京族三岛浅海一带盛产大小黄鱼、马交鱼、尤鱼等,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拉大网捕鱼的生产方式。大网长达1000多米,重约4千斤,每张网价值1万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出资购买。拉大网时,要30多人抬网到海边,由网头带头乘船沿距海边70多米远的地方沿沙滩岸线下放,最后拉到沙滩,形成一个800多米长的半月形包围圈,几十人各在两头拉,从早上拉到中午12时才将大网拉上沙滩。现在一网一般能打几百至上千斤鱼,主要是大小黄鱼、马交鱼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有一网打1万多斤鱼的壮举。
(五)高跷捕鱼
高跷捕鱼也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捕捞鱼虾的方法。在京族三岛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这个高度刚好淹过头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京族人总结出了在腿上绑高跷以提高高度的做法,这就是高跷捕鱼。随着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现在高跷捕鱼已逐渐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京岛一带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踩高跷捕鱼,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了。
(六)对花屐
对花屐是京族青年男女独特的挑选伴侣的方式。年轻的男子或女子看到意中人后,为了考验他们之间有没有缘分,每到哈节时,长辈们就把一双双木屐分开,男左女右地交给男女青年,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对木屐,如果对上了就说明他们有缘分。
这个风俗来自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京岛上有位渔民的女儿叫水娇。水娇长得很漂亮,小伙子都想娶她为妻。水娇想出一个办法,她请人帮做了几对木屐,自己留下一直右木屐,然后把其它的埋到沙滩上,让求婚的小伙子一起去找,谁找到跟她手上的合成对的,她就嫁给谁。后来是一个叫苏力的英俊而勤劳的后生找到的木屐和水娇的对上了,夫妻恩爱,生活幸福美满。从此后京族人就以这种方式挑选伴侣。
(七)踢沙
踢沙是京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方式。京岛是冲积岛,就是人们常说的沙岛,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沙。小伙子和姑娘一起出海或赶海,小伙子看上姑娘又不知道姑娘是否也爱上自己,就故意把沙踢到姑娘的脚后跟试探,如果姑娘看不上小伙子,就佯装不知,不用任何表示。如果也看上小伙子的话,就回踢沙。沙踢得越多,就说明爱情更炽热。
(八)掷木叶
掷木叶也是京族人表达爱情的方式。相传,过去有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看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不好意思说出口,想试探,又苦于海边没有什么礼物表示,情急之中,只好摘下树叶掷姑娘,看姑娘的反应,姑娘其实也一直暗恋着小伙子,于是也用木叶回掷他,一来一去成就了一对美好的姻缘。这个方法被村里的其他小伙子知道了,纷纷效仿,也就流传下来了。小伙子用木叶掷姑娘,姑娘如果看上小伙子就用木叶回掷,如果不中意就不作任何举动,小伙子便会知趣地走开。
(九)竹杠舞
京族“竹杠舞”一般在盛大节日或秋后举行,届时,京族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参加“跳竹杠”,欢度节日,欢庆丰收。
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上,平行放两根长竹杠,相距四、五米,再在两根长竹杠之上横放八根短竹杠,如参加的人多,可多放短竹杠。
跳竹杠时分为打竹杠和跳竹杠两部分人,打竹杠人分为两排,四人站在平行的长杠外边,京族人经常开展竹杠舞比赛,开始时,打竹杠人双手各握一根杠端,蹲在地上;然后在锣鼓和乐器的伴奏声中,将手中的竹杠相互合击,并与地面平行的竹杠相互叩打,时而竹杠一开一合,时而一上一下,发出呱哒呱哒的有节奏的响声。跳竹杠者四至八人,随着竹杠的分合、高低,灵巧地跳跃其间,并做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如单跳、双跳、侧身、腾越……动作千变万化,十分优美耐看。
打竹杠,有坐、蹲、站三种姿势,一般先坐打,然后蹲打,最后站打,难度越来越大。凡是跳竹杠者的脚、脚跟、脖子和腰被竹杠夹住或碰着就认输,自动退出场地;凡是经过坐、蹲、站打一直保持不败者,即是优胜者。人们对优胜者十分敬重,除了敬酒、敬槟榔奖赏外,有时还要用竹杠将优胜者高高抬起来,以示祝贺。
(十)京族服饰
京族服饰是越南的国服,这种服装以丝绸为料,质地柔软舒适,女性穿在身上线条突出,衬托出女性的婀娜身姿,而且透气良好,非常适合在海边穿着。京族的斗笠用越南盛产的葵树叶制作,质地轻盈,内斗很深,斗笠几乎盖住整个脸部,海边太阳暴烈,这种斗笠能起到防护面部的作用。
四、教育发展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大了中央及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适当提高义务教育管理的层级,实行县级统筹。几年来,东兴党政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确立了教育在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把教育当作政治、经济、文化的关键基础设施来建设,坚决按照会议要求,将教育经费投入视为战略性投入,切实履行教育经费投入的政府行为,努力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东兴教育部门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用身边的事例说明“今天的文盲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使广大群众自觉送子女上学。还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积极救助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学生,对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收费实行缓、减、免,并发放免费教科书,控制学生流失。
为了适应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特殊困难,东兴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规定,自主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第一,开设越南语课程。京族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除了说京语外,普遍使用白话(粤语);由于边境贸易的需要,大部分京族人还掌握越南语的一些日常用语。东兴京族学校、东兴中学及市内其它普通中小学按照东兴市教育局的要求,结合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开设了越南语课程,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开两节越南语课,为加强中越交往打下语言基础。
第二,开办民族学校,民族学校和普通学校中都设立了民族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对贫困学生给予扶贫助学。按照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东兴从2004年开始实行 “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三,实行少数民族在高校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根据广西自治区有关规定,“在全区范围内,对融水、三江、龙胜、恭城、隆林、富川、罗城、环江、巴马、都安、大化、金秀等12个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县同等待遇的资源、凌云、西林3个县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东兴市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20分。”通过降分政策,东兴高考录取率普遍提高,为更多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实惠。
第四,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实行半寄宿制。东兴市由于地方小人口少,大部分学生从家走路或骑车到学校需要不到30分钟,整合资源后对离校较远、家庭较困难的学生实行半寄宿制,校舍基本充足。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2年开始实施。广西从2003至2006年,财政投入1.1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实施,东兴所有中小学都能使用现有设备,利用远教资源,正常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一些学校还充分利用网上海产信息,对周边农户进行宣传、培训,搞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市教育局还充分整合资源,将全市所辖学校的微机进行联网,各校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主页,初步建立了东兴远程教育网络。
广西东兴市
京族拉大网
竹杠舞
京族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