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州
①、自然地理
喜州位于云南大理自治县,地处平坝区,平均海拔1900米,境内最高的五台峰海拔3761米,气候温和,主要操持稻作农耕,居民以白族为主,宗教文化特征鲜明。 据2000年末的统计总人口有61715人,人口密度383人/平方公里,有白、回、汉、彝、纳西等15个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87.81%。
②、历史沿革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南诏时候,城池建筑的宏伟,仅次于太和城和羊苴咩城,是佛教和商业贸易的重镇。喜洲是大理文化和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③、民族文化
(一)民居建筑
喜洲镇形成大理坝子的中心村邑,民居建筑形成“一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土木绘声绘色的建筑风格。层高普遍为二层,个别的有三层。石、木牌坊、亭、阁也不断出现。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白族民居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照壁是一主两厢三坊庭院的必须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坊形成封闭庭院。照壁正中以白灰粉刷,书以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钩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绘画。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杉等名贵木材,雕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民间图案,多为透雕或圆雕。山墙则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于上用水墨绘以云纹、如意纹、莲花等吉祥图案。大门选用海东青山石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为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跳、飞檐的木质门楼。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筑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
(二)、舞蹈
白族人每逢庙会和过年过节都要跳舞。常见的舞蹈有《长蛇阵》,于得走间,载歌载舞;《打四门》,其动作或互相迎面,或互相背合;《三插花》,舞时互相穿插,变化多端;《霸王鞭》,姿势矫健有力。舞时一般以三弦、短笛、吹叶子、金钱鼓、双飞板等乐器伴奏,有时或单舞而不唱,或又舞又唱。
(三)、洞经音乐
喜洲洞经音乐以道教音乐为主任,兼容儒、释音乐、江南丝竹,白族先民巫歌音声的多种成分,既保持了唐宋祭乐的古朴深厚、宫廷乐的庄重典雅、江南丝竹乐的柔美抒情,又独具白族古典音韵风格。乐曲旋律舒缓轻曼、柔婉飘逸,犹似虫鸣鸟叫,密雨淋淋,给人以轻松欢快又幽深缥缈之感。
(四)、节日庆典
1、本主盛会
正月初二日,会期一天,男女老少穿上白族盛装去朝拜本主,为本主祝寿。村民们为本主及诸神祝寿后,写上祈祷词,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发达、清吉平安。
2、蝴蝶会
农历四月十五日喜洲一带的群众,都要到蝴蝶泉看蝴蝶。是一个在很早年代就有的著名的节日盛会。
④、教育发展
大理喜洲镇作为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侨乡之一,其教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喜洲教育事业在党、政府和社会各层人士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义务教育方面更是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喜洲义务教育在取得相应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才能使喜洲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喜洲镇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乡级建制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距州、市政府下关32公里,西临苍山,东临洱海,有13个村民委员会,55个自然村,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总人口为62069人。喜洲义务教育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普查时,喜洲全镇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227人,占总人口的18.8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140人,占总人口40.75%。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438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8.0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522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6.28%。
1985年起,先后创建了喜洲镇一、二中两所初级中学,加上由私立五台中学改制的大理二中及设有初中教学班的周城九年制学校,喜洲镇现有四所收授初级中学学生教育的学校,各行政村各设完小(完全小学)一所,周城村为周城九年制学校。总计喜洲镇现有13所收授小学学生教育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总体上来讲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