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顶岗实习
发布时间2015-01-07 17:39:2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媒体报道:顶岗实习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你来到西部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阻碍西部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师资缺乏。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所探讨的问题就与此有关。我们一块来看大屏幕:

  ★这里是地处大巴山区的重庆市奉节县冯坪中学。
  ★虽然这里距县城只有60多公里,但崎岖的山路让汽车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导致这里的教师分不来,留不住。
  ★针对冯坪中学教师短缺的现象,从2002年2月份开始,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派出了一支学生小分队,到这里顶岗实习当老师,而且每半年轮换一届,从而使这里形成了一支教学质量相对稳定、能够长期坚持一线教学的教师队伍。这种做法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今天的主嘉宾,来自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
  刚才的片子大家一块看了,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解决西部地区师资短缺的一个问题。你当初怎么想到要做这个事情的呢?
  张诗亚:西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发展西部,只有发展西部的人。没有人的发展,如何还讨论其他。可是发展人靠的是教育,教育靠的是老师。而西部的老师,我八十年代初,接触西部基层的时候有很多感慨,有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穷得连学校的教师一个学期两支粉笔,穷得连一个学校所谓的学生的体育经费一分半钱。这样的贫困导致老师大量流失,呆不住。所以这个问题当时就引起我关注,就想解决它。
  主持人:今天现场也请到一位来自西部山区中学的校长。冉校长你好,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几年前冯坪中学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冉亚辉:我们学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匮乏。曾经我们有一次秋季开学的时候,全校有300多名学生,当时我们只有7位教师。我们的校长为了找代课老师,眼泪都急下来了。并且我们学校长期的代课教师比例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我们的学生9月1号开学,但是一般的学生9月10号来,都觉得无所谓。因为大约开学一两个星期,我们学校都开不起来学。
  主持人:应该说那里的老师非常的缺乏。
  冉亚辉:对。并且代课老师挺不好找的,很可能高中生都找不到,中专生可能也没有,那就只有找初中毕业的。
  主持人:学校里的各门课程都能开得齐吗?
  冉亚辉:肯定开不齐。我们的英语老师没有一个是专业毕业的,比如中师生,或者是其他专业的顶(岗)来教英语。英语怎么教?曾经有一位老师头天晚上让别人去教他那个单词,第二天再教学生,就到这么一个地步。所以,我们很多学生到了初三,他连英语的音标都读不来,连英语多少字母他都默写不出来。到了这个地步,其他就更不用谈了。
  主持人:这样下来学生还会念书吗?
  冉亚辉:我们学校的辍学率很高。可以这么说,初一入学的时候可能有四个班,初二可能只有两个班,初三可能就只有一个班了。其他学生哪里去了,可能回家放羊去了,可能种地去了,也可能打工去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把奉节县冯坪乡的唐成功乡长也请到了现场。唐乡长,(我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在想,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里面,其实还是希望他们在学校里面能够学习得好,但是像冯坪中学这样的学校不能够给孩子们提供那么好的老师,乡里面的百姓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反响?
  唐成功:冯坪中学建起后,前几年教师匮乏,因此我们全区所有的学生不愿在冯坪中学入学。但是各个学生的家长(心情)是迫切的,又望子成龙,需要读书,一般都是送到60公里开外的学校去读。(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学生到另外其他中学一年可以多花一千多元。在这个负担上,确实都很严重。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截至2002年在外地读书的,隔河渡水,山遥路远,每一年都可以将我们的学生水冲走一至二名。
  张诗亚:瞬息之间小孩子为什么淹死?过山沟的洪水爆发的时候,防不胜防。有一次自己也差一点被淹掉。所以我知道那个厉害。它叫强盗水,又叫出头水,说来就来,来的相当猛。
  唐成功:确实群众很愤怒,但是又无办法。曾经有的群众这样说,我们的土地征用了,学校建起了,村民的学生在那里没有老师,来的老师留不住,是不是还给我们,我们来做饲养场。
  主持人:他们就想,学校你就别办了,来给我们做饲养场,是这样的意思吗?
  张诗亚:宁可养鸡也不愿意培养学生。
  主持人:我相信只是一种气话。
  张诗亚:还不完全是气话。他从实际利益考虑,这个地方教学效果差,不如养鸡马上见效。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了重庆市奉节县的教委主任苏飞跃主任。我们也想请苏主任给我们谈谈,像冯坪中学这样的情况,在奉节县普遍吗?
  苏飞跃:我所在的县,是山区重叠,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连片贫困区、大山区。如果说我到我们现在的学校,一个村小的话,最远的开越野车要走一天。如果说我到每个学校走一遍,那么全县有728所学校,要走三年,如果说到这个学校停留一个小时的话。目前全县尚缺教师达到了900多人。像刚才冉校长说的情况还比较普遍,缺编严重的一个学校,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把奉节县教委组织人事科科长王耀明科长请到我们现场。我想请您具体地给我们谈一谈奉节县师资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王耀明:我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大概接近十年,对教师在我们国家级贫困县那样匮乏,我是深有感触。比如说,我们本地鲤鱼跳龙门的农民子弟拼命地读书,读书以后,经过高校的培养但是不回来,为什么呢,因为条件太差,他自己的经济利益、以及个人问题都不好处理。另外,外地的本科生肯定更不用说了,肯定引不进来,因此每年到我这个地方报到的学生,大部分是专科生或者是中师生,这两类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这一类同学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属于在外面没有办法,然后再回到我们本地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报到以后,家长千方百计地托人,找熟人,说人情,给自己的孩子安置到县城,或者就是县城周围的学校。冯坪中学这种边远贫困学校,肯定就是很难安排下去大专生,因此,刚才冉校长说去了一个近5年。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把中师生拔高要求安排到冯坪中学。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导致有的中师生去了以后也走了。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一个家长跟我说,你不能把我的孩子安置到冯坪中学,如果你把他安排到冯坪中学以后,我宁肯自己掏钱把他养着,我也不让他到那个地方去工作。可见教育条件、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学生分不去。我们通过多方努力,把他分去以后,最多一年,又托人情找关系,又跑到教育局来写申请,就是要调走。为这个事情我们挺伤脑筋,但是也没有办法。有的调不走,怎么办呢?我们规定几年不准调,规定个服务期,不准他调。但是你不调我就不干,这个人就走了,甚至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可能有的人打工已经成富翁了。
  主持人:今天现场也请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在冉校长所在的冯坪中学大概工作了十年的老师。郑老师,你好。你在冯坪中学工作了差不多快十年了,我想在十年中,你肯定是看着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你知道他们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吗?
  郑应平:冯坪那个地方交通条件不好,特别是信息条件也相当差。尤其是经济方面,除了国家给的那点工资以外,什么钱都没有。这样的话在那边生活也确实困难。所以大家想往外面走,离开这个山沟。他们都说走到山梁上,那个时候心情就好了。
  主持人:为什么你在那里工作了十年?
  郑应平:我本人不是那个地方的人,我是我们县另外一个区的人。那时候去了以后,当时我就觉得也想走。最后我放弃了那个想法,(是因为)98年的时候,我就成家了。我妻子也是那个学校的老师,也是那边的人。所以我们一起在这里过,我留下来了。
  主持人:我还想问一下苏主任,我们县里有没有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呢?
  苏飞跃:本来我们县里各级党政还是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比如说我们县的县委书记调任奉节,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看望老师,关心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县里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我们县的县长亲自联系我们县中等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在他的牵头下,制定了不少的引进教师和稳定教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包括对岗报考、公开招聘和奖励住房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和办法,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西部贫困地区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
  主持人:张教授,那我就很想知道您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顶岗实习的呢?
  张诗亚:西部师资匮乏的问题由来以久,单一的视角只抓一两个问题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单从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让他们解决,把问题推给他们办不到。苏主任讲了,他们做了很多工作,这个问题单靠他们解决不了。我们再换个视角,他们的问题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为基础,来使他得到一个互补。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讲呢?
  张诗亚:我们现在高校里面很大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的实习严重被弱化。为什么呢?每到实习的时候学生要找工作,就业现在很难,实习经费很少,实习时间很短,实习的带队老师也把它视为苦差事。因此多流于形式,就在学校附近的搞一搞。而城市附近的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不愿意接实习老师。为啥?一接实习老师,我的教学质量,我的整个升学指标受影响。形成了这样综合的问题。
  那么这个工作怎么从根本上解决呢?我们受了一些国外例子的影响,凡是培养教师的,他承认这是教师专业,今后培养的学生都应该到贫困地区、到农村去实习。实习多久呢?一年。你那个地方单独培养老师、分配老师永远有困难,留不住分不出去。可是我去实习以后,每年都有新的老师去。都是本科学生,都是轮流地顶岗实习,就这四个字,顶他一个岗位实习。那么你就相当于办部队似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只要培养校长,抓教学骨干。那么我们的实习学生去实习一年,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它的师资问题解决摆在一块,既解决了我的问题,是不是也解决了你的问题呢?
  主持人:张教授,我在想顶岗实习这个办法很好。这一方面解决了我们学生实习的难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像冯坪中学这样的师资缺乏的学校的问题。可是办法这么好,我想问张教授,在推行的过程当中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张诗亚:难,很难。以前实习两个月、三个月、一个月,现在变成了半年、一年,经费大大增加,这个帐是明显的。没有经费你什么事都干不了,第一步必须解决钱的问题。我们当时找了个办法,请香港一家基金会给了点帮助,给了6万块钱左右做这个事。钱是非常少的。你想落到每个学生头上,几年工夫是杯水车薪。但是这个事一定要做。
  主持人:学校当时支持您的想法吗?
  张诗亚:这个道理学校听得懂的,他愿意支持。可是涉及到很多的具体问题。我们到一个学校去实习,去的全是一个学科的,或者物理或者化学或者中文,实际上这个学校用不了那么多的老师,他需要的是综合的。但是,我们鉴于学校里的体制,各个院系自己管自己那摊儿。他说我为你几个学生去实习,我得单独给他排课,单独给他弄经费,这个我不干,干不了。我们是教育学院,我没法把物理系、化学系的学生弄来啊。他不归我管。
主持人:那我知道您是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院长,那么是不是这件事情由您发起的话,您本院的老师他们的态度就会好一些。
  张诗亚:我们的书记当时很支持,老师们还是有很多很支持的。还有一点,说句现在经常流行的话,这个权我在位的时候我不用,我今后干不起来这个事了。这个事情我们的学生我还叫得动。那么让我们的学生去,他至少有一个好处,学教育你不去研究活的教育,你学什么教育。更何况他要去做的事是解决农村教育的教师匮乏问题。
  主持人:我们今天把顶岗实习的早期的几位学生也请到了现场。一下子到那么远的山区去实习那么长的时间,自己能适应吗?来,哪一位来谈一谈?
  田 丽:当时确实我们也比较畏惧,也很怕。但是说的姿态稍微高一点,就是作为党员,或者作年级上或者在班上一个主要的学生干部,我自己就主动就参加了这一次活动。但是在我们的其他同学,当时要求是十名同学下去,那我就想,我怎么能够想办法让别的同学跟我一起到这个地方去。后来首先就是做他们的工作,另外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说我也找了专门关于讲西部教育的,或者是农村的现状的一些片子,或者怎么样的东西,在班上组织同学看等等,我不用我自己的语言,用有声的、用其他的一些东西来代替我的语言来感染我的同学。就是经过这样的一些工作。后边报名的同学还是特别多,大家还是比较积极。
  张 磊:当时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真的。因为我的家里面,也算不错,也没有经历过那些比较苦的日子,父母都非常疼爱。然后在电视里面,在各种媒体里面,看到一些关于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都深有感触,我觉得我应该去。但是当时我有点犹豫,可能是由于我的思想境界没有田丽那么高,因为她毕竟是党员。我还是由于我们大四的时候要找工作,还有我的英语四级,还有各方面的东西都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有点犹豫。而且家里面也未必同意,所以我当时犹豫了一下。但是由于当时田丽和各个老师还有院长对我做工作,那么我最后还是毅然地决定去实习。
  曹 晋:我想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面,享受的东西比他们多多了。我想到那个地方去看一下,去接触一下,去和农村基础教育亲密的接触一下,看看到底是穷到一个什么地步,我们能够带给那里孩子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所以当时也没多想,父母还是挺支持我的,然后我报名就去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在节目现场也把顶岗实习在走的时候,第一位带队的老师易连云老师请到了我们的节目现场。易老师,您好。我们主要是去了什么地方?
  易连云:奉节县四所农村中学。
  主持人:那么这个顶岗实习一定给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在这个顶岗实习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
  易连云:当时我记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在早上把学生要从学校带到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上船。上午我记得下了点小雨,但是那个时候因为人很多,大家都在避雨,等船来了以后要上船。上船的时候都很拥挤,最后(有人)看我们挑那么多行李,问是干什么的?我就说我们要送到农村去支教的学生。然后其中就有一个说快让开,快让让,这个是支教的学生。于是到前面,就有(人)好像很快地就给我们让了一个通道,然后大家很迅速地就帮我们把行李就给装上船上去了。这件事情就让我感觉到很感动,他们听说是支教的,那种很自然的情感,他们没有实际上会去宣传还是做工作,他们是很自然的就是给我们让路。
  主持人:到达目的地以后是一个什么场面呢?
  易连云:到了这个几所学校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在山下。然后整个汽车要沿着山,先转到山顶,然后从山顶上再慢慢地转下来。你在山上就能够看到下面已经站满了人。因为在过去他们还不知道有个西南师范大学,现在是西师的大学生来了,村民老的少的都出观看,那个场面确实还是很壮观。尽管包括它的学校,学校人不多,但是学生基本都到场来,夹道来欢迎我们的学生。那个场面看了确实是比较感人。
  主持人:他们终于觉得救兵来了。这说明乡亲们太需要你们了。
  张 磊:还有一个故事是非常真实的。我跟田丽是第一批到奉节去实习的老师,准老师。而且我们也到了冯坪乡初级中学去实习。我们到冯坪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衣服可能在运动的时候弄破了。然后我们到一家裁缝店缝衣服。当时缝完之后我就问了一下多少钱?她就问我说你是哪里的人?我说我是重庆的,西师的。她说西师的,是不是大学的?是不是前段时间来的大学生啊?我说是的。她就不收钱。我说为什么?她说我们这儿从来没有一个大学生,也从来没有来一个大学生老师,你们能够来我们是非常高兴的,我们怎么能够收你们的钱呢?
  主持人:没想到乡亲们对你们的顶岗实习这么欢迎!不过说实话我也真的是为你们感到自豪,我很想知道你们上课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曹 晋:他们的基础太差了!据说他们学数学是这样学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几道题,你就背,考试就考这几道,你就把它背下来就行了。当然他们的英语更不用说了,因为英语字母他们没见过。可以说我教的那个班,全班65个人,可以说40个人认不完26个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教他们。
  主持人:还有吗?
  曹 晋:可以说那些孩子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够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有那么好的教学条件,有那么好的老师。我还记得有那么一件事情。因为我是教英语的,我就对我们班上的同学说,他们当时是有非常多的学生中途流失,或者是生病什么的又重新回到他们班上,我对他们说,以后要对这样的同学说一句话,用英语说,“Welcome back to our class(欢迎回来上学)”。有一次我生病请了一天假,当我第二天重新站到讲台的时候,他们全班对我说了这句话。真的当时我是非常感动的,其实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我觉得与其说是我们带给他们的更多,不如说是他们教给我们的更多,真的。